泉州最珍贵的一片废墟,有700年历史,古城墙中的仅存遗址

我是在天后宫发现这片废墟的,说实话作为一名外地游客,第一眼我并未在意,以为工地在施工,可后来走进一瞧,才发现大有千秋

这片破败荒凉的废墟之下,埋藏的是700年前的泉州,掩盖的是鲤城唯一的城墙遗址。

古城墙下千年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历史上的泉州城墙,几经变化和扩大。最早的是子城,始建于公元907年,但那时规模较小,此时的德济门还是一片汪洋。后来晋江及其入海口一带海岸线退缩、陆地面积扩大,才有了建城门的条件。

德济门的开始修建,是在南宋时期,郡守扩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这便是德济门的雏形。1352年,城市扩建“德济门”正式出现。

人们将泉州比喻为鲤城,就是从此开始的,因为在城墙围绕之下,城池看起来像一只鲜活的鲤鱼,德济门恰巧就位于“鲤鱼”的尾巴处。

元朝时的泉州,海外贸易往来频繁,德济门成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口。当时外国商人多聚集在德济门以南一带,被称为“泉南蕃坊”,有文献记载此处是“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

明清时期,德济门多次修缮,但总体保持完好,德济门的消失是在近代发生的。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泉州许多城墙都毁坏于战火中,德济门也毁于一场大火,自此泉州城墙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1年,在一次考古挖掘中,德济门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人们惊讶地发现,这片荒土之下竟埋葬着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济门遗址。专家们日夜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古迹,如明代碑刻、抱鼓石、一门古炮和3门大炮。

这些古炮就陈放在遗址之上,通体已经生锈,斑驳不堪,却依旧指向南方,仿佛在告诫来访者,这里仍是威严之地,容不得半点侵犯。

遗址占地2500平方米,石墙都埋藏在地下,城门、城垣、城墙、壕沟,各个功能保存完好,因为只剩下一个平面,反而看得更为仔细。

从遗址上可看出,宋代城墙宽7米多,墙体外用条石丁分层筑就,中间的缝隙用碎石和泥土填筑,哪怕是废墟,却依旧恢弘大气。

遗址内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印度教、犹太教、佛教等等,这并不稀奇,因为泉州的宗教多元化,文化的包容性,是举世闻名的。

古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这一片废墟和天后宫交相辉映,像一幅画卷,展示着刺桐城的厚重历史。

此时太阳西下,夕阳洒下片片金光,整片废墟蒙上一片金色,光辉异常,我耳边仿佛响起了车马走动声,商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到此买卖交易。

德济门周边还有许多文化古迹,离它100米处便是李贽故居。李贽是文学大家和思想家,他本身就是泉州人,别号温陵居士,据说每次讲学时都听者如云。

李贽故居不大,只是一座双层木楼,我去的有点晚了,故居已经关门,没有看成,成了一大遗憾。

进入21世纪后,泉州许多城门开始重建,我去看朝天门时,发现仍在翻修。有人曾提议在原址上重修德济门,后来被否认了,因为一座崭新的城门,并没有多少意义。

如今泉州各大城门均被毁,这里是唯一的城墙遗址,也是泉州最重要的一片废墟,残破的一砖一石更加珍贵。

德济门遗址实证了海港城市泉州古城的发展演变,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依旧守护着身后的城池。

地址:泉州鲤城区天后宫对面

交通:乘坐古城旅游专线,到天后宫站下即可。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山河中修行人生。

Hash:9f5ddd2165dd8e7c4260024a2ea86c05dd53e44f

声明:此文由 林清鹿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