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民宿、民居……当历史老宅如此“变身”,你还认得吗?

4月26日,苏州日报重磅推出“院子里的姑苏——寻访古城名人故居”大型新闻行动。【第一期】传送门戳→

第一期推出后,我们收到不少读者留言,在此表示感谢:

古城、古宅、古人历史文化保护,今世、今代、今人视为家产传承。今天我们推出【第二期·王鏊故居】,请大家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文字~

《苏州日报》4月25日A04版

王鏊故居在天官坊和肃封里一带,因他曾是文渊阁大学士,门前的学士街也因此得名。时光流转,藏于街巷深处的王鏊故居,今天依然体现着独特的文化生态。它既是苏州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是老苏州人恋恋不舍的古城里最原汁原味的民居,也是展示70后挚爱收藏的苏州砖雕博物馆、85后大学生们创业开办的别致民宿……古老的房子用它不同的状态,呈现着自己持久的生命力,也展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底蕴和胸怀。

王鏊故居

故居名片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称震泽先生,苏州府吴县人。曾任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怡老园于清康熙年间被分割,南部改建成江苏布政使衙署,北部为徽商陆义庵所有。整体格局无存,现仅留明代楼房、楼厅等。

历史·渊源

怡老院是王鏊长子王延喆"筑园娱亲"

4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记者来到王鏊故居。幽静的巷子口高高悬挂着一块木牌,介绍了王鏊其人以及此处古宅的大致情况。倘若是第一次到访的人,即便是知晓了木牌的内容,估计也不会对这里有太高的期待。站在窄窄的巷口,不仅看到斑驳沧桑的墙壁,还有挂在墙壁上的各种又粗又黑的线路。再往里走走,依稀能感觉到此地的深藏不露,因为进巷没多久,便会看到一处刻着“燕翼贻谋”的门额,这里正是苏州砖雕博物馆。

史料记载,王鏊为人正直,敢于直谏。任吏部侍郎时曾就整治边关防务、选拔人才等问题提出建议,均被采纳。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鏊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英武殿大学士。

王鏊博学,在文坛上极有影响,著有《震泽编》《震泽稿》《震泽纪闻》《姑苏志》《春秋词令》《守溪笔记》《诗文集》《四书文集》等。吴中名士张凤翼曾赞誉:“王闻恪公济之,为吴中名宰相,无论学术科第,德业声望,载在志传者,照映千古。”唐寅在王鏊墓前石坊上的楹联则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如今的苏州砖雕博物馆

正德四年(1509年),王鏊请辞归隐。当时太监刘瑾专权,正直的王鏊不但曾上书请求诛杀刘瑾,还冒险救下一批朝廷重臣。可昏庸的明武宗朱厚照疏于朝政,王鏊最终选择辞官归乡。虽然远离朝廷,59岁的王鏊每每想到国家大事依然“忠爱悱恻,沉忧不已”。王鏊长子王延喆见父亲心中不快,于是仿照故乡洞庭东山景物,在苏州城里建造了怡老园,“筑园娱亲”。据文献记载,当时的怡老园占地颇广,前为柱国坊,后为天官坊,旁枕夏驾湖。建成后的怡老园苍翠极目,王鏊在此时常与吴中名士沈周、吴宽、唐寅等对谈甚欢。

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去世。怡老园归其长子王延喆,再传曾孙王禹声等,历经六世百余年,始终保持原有风貌。到了清初,怡老园开始衰败,康熙年间,怡老园南部改建成了江苏布政使衙署,北部天官坊一带房屋在乾隆年间被徽商陆义庵所购,更名嘉寿堂。至此,怡老园不再是一个整体屋宅了。

古色古香,别致的姑苏味道

现状·修缮

清荫堂的砖雕博物馆

承载历史印记和文化脉络

苏州砖雕博物馆所在之处为清荫堂,原是嘉寿堂整个宅院中的花厅,因部分构件采用了楠木,所以也称楠木厅。

苏州砖雕博物馆的北面,一幢两层的木质楼房原本居住着6户人家,2017年1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3名毕业生大胆创业,租下其中2户民居,投资30多万元装修,建成了一家叫“时空古语”的民宿。当年的江苏布政使衙署已经踪迹模糊,八九年前,苏州市曾拿出230万元对当时的平江中学校里的王鏊故居进行修缮,如今这里是苏州教师发展中心。在肃封里7号,28户人家聚集于此,老人们在庭院里忙碌着,一派老苏州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

被改成老宅的故居

苏州砖雕博物馆是一家民营博物馆,2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面收藏并展示着200余块精美的砖雕。博物馆的馆主叫孟强,酷爱历史文化。曾几何时,众多的古建筑散布在苏州城的街坊小巷和乡村小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部分古建筑被拆除,而那些精美的砖雕却四处散落不为人知。一个偶然的机会,孟强接触到了那些精美的砖雕,在他看来,这些巧夺天工的砖雕和姑苏城里的老宅一样,承载着历史印记和文化脉络,应该得到珍惜和爱护。而当收藏的砖雕越来越多,一个美好的设想在孟强心中萌发:找一处老宅办一个砖雕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砖雕文化、爱上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孟强的努力下,苏州砖雕博物馆在2009年应运而生。

免费开放的砖雕博物馆

目前,苏州砖雕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它的厅堂高大且颇有气势,梁上还有官翅帽,保存良好。砖雕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小巧精致的院落,院落里一棵枇杷树结满了青涩的果子,再加上花草盆景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院落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砖雕门楼,据说这座砖雕门楼几乎和原来的模样别无二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这些年苏州砖雕博物馆一直是租着这处老宅,但孟强对其珍惜、爱护有加。当初老宅维修费用不菲,如今维护、修缮也不掉以轻心,孟强表示,看到那些陌生的面庞走进砖雕博物馆,就此了解文化名城苏州的一个细微侧面,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有意义。

古宅摇身一变成民宿

传承·保护

大学生创业“互联网+”民宿开进肃封里

在肃封里,除了苏州砖雕博物馆,还有一处两层的木质楼房因为民宿“时空古语”的出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采访当天,恰逢来自杭州的王女士和朋友一行入住,王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和这里的居民居住在一幢老宅里,可以感受到最纯正的苏州古城风貌风情,这种体验在很多民宿里是没有的,非常有意思。”

“时空古语”是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三名85后大学毕业生开办的。他们是同学也是苏州文化的爱好者,毕业才5年,一位是苏州人,还有两位则是新苏州人。苏州人陶玮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在新公房里居住,但却很喜欢苏州老宅的建筑设计和幽静氛围,自己的两个小伙伴亦是如此。在探访苏州砖雕博物馆的过程中,对王鏊故居这一带越来越感兴趣,当听说肃封里2—1号有房出租后陶玮和小伙伴们当即动了租下民居办间民宿创业的念头。自然,三名和艺术前沿多有接触的大学生,装修设计起民宿来别有一番新意。

时空古语

从民宿的外观看,非常不起眼,而参观过后你会感觉一楼的三间客房完全按照简约风装修,突破了一般民宿依然走古色古香线路的风格。陶玮说,老宅虽然非常古老了,可他们希望给居住在民宿的客人以舒适和不一样的感受。“在我们的民宿居住,会和还留在老宅里生活的新老苏州人同处一个屋檐下,这会让客人们对苏州多一份了解和感觉。”

目前,陶玮和小伙伴还租下了2楼一户人家的房子,他们打算把2楼的民宿装修成一个套房。“时空古语”今年1月才开张,可目前的入住率已经达到了五成左右。也曾有人不解,这家民宿为何会开在交通不算十分便利,配套也不齐全的肃封里,陶玮说,这便是源自他们对老宅的感情,也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独特的苏州味道。虽然在老宅里开民宿,可陶玮和小伙伴的思路却是典型的“互联网+”。“我们都是在线上对民宿进行推广的,在国外的爱彼迎等App上,都有‘时空古语’的身影。”陶玮说。

当“互联网+”进入老宅

记者·手记

房子有人居住才生动

民宿、民居、博物馆齐聚在王鏊故居里,它们彼此迥异且和谐共处,从而让古老的宅子以更有力量的面貌在当下存在着。

在肃封里7号,至今还住着38户人家。一位周好婆介绍,她在这里居住了有50多年,已经习惯了开门就见院子里有人在走动。前几年,周好婆还将自家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老伴去世后,儿子们都邀请我和他们一起住,可我还是习惯了在肃封里。这样的房子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住啊。”周好婆说。

采访时,记者和周好婆聊着天,恰巧一位在里面居住了60多年的阿爹在晒棉花胎。只见百余平方米的院落里在东侧撑起了几根竹竿,住户们的衣服被褥就有足够的地方晾晒。晒好棉花胎的阿爹自己回了屋,周好婆鼻尖,闻到一阵烧糊的味道。再一看,阿爹晾的棉花胎被他自己随手扔掉的烟头点着了。于是,恰巧也在院子里的学士社区社区工作者张碧扬忙着找盆打水,周好婆赶紧去喊回屋的阿爹……一场差点发生的险情,就在邻里间的七嘴八舌中变得云淡风轻了。

房子有人居住才生动,历史久远的老宅亦是如此。

如果你对保护古城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在下方给苏报君留言哦

本文为苏州日报原创

来源:苏州日报梅蕾,图片来源苏州日报姚永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完了,不给苏报君点再走?

Hash:3144fcb9879d32f9566754de3f107035981f9295

声明:此文由 苏州日报官方微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