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南边纪屯有个曾名噪畿南的家族 竟与纪晓岚是同宗

关注

廊坊文安县以南大约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叫纪屯的村子。据《文安县志》记载,这个村子原来叫宁寿(授?)屯,清代的时候改称纪家屯,解放

后就直接简化成了纪屯。我们知道,古时村落名常常是以村里的大姓和名门望族来命名的,而纪屯之所以在清代改称“纪家屯”,是因为这个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实在是称得上人才辈出,声震畿南。在解放前文安有十大姓:纪井陈王东关里的郭,曹牛马樊西关外的葛。今天,周同学要和大家说得,就是这文安这十大姓中的第一姓,文安四大世家之首——纪氏家族

其实,文安纪姓人数并不多,在文安来说还属于小姓,但它实实在在称得上是名门望族,细说起来周同学认为除陈仪所在陈家外无一家族可在清代望其项背。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清)纪昌期等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文安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知道,在文安县城的中心大街上,曾经耸立着两个大牌坊。一块是御赐大方伯木牌坊,一块是西关汉白玉石质的石牌坊——孝子坊。纪家祠堂、纪家大院、以及己定为文安文化遗址的城西孙章村的纪氏祖坟,虽因社会发展与城市改造中已拆毁,但在文安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故事与传说。而历尽沧桑保留下来的四通明、清两朝的御赐奠碑,更是直接彰显和见证了文安纪氏家族历史的辉煌。

文安纪氏两大牌坊,左图为大方伯坊,右图为孝子坊,均已拆除 话说明永乐年间,山东济南府德平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平镇)有一户姓纪的人家,男主人讳寿。当时的北方,刚刚经历了朱家叔侄俩的战争,民生凋敝海内愁怨。永乐二年(1404年),纪寿先生带着全家迁往直隶盐山县。随后又迁至保定府,最终在明永乐十年(1412年)落户文安县宁寿屯村((注:纪氏家谱中并未写明其举家迁徙的原因,由于迁徙之年恰逢永乐大移民之年,8年间迁徙路线又离北京越来越近,所以周同学妄自揣测,纪公讳寿一家极有可能是永乐大移民中的一员。不过,这个最后具体说),这一年纪寿先生已经三十有五啦。纪先生落户文安以后,由于其人德才兼备,志向远大,却不求功名仕途,潜心务农,相妻教子,助人行善,人称“隐君子”。此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一个有家规,守信义,重教育,睦乡里的纪氏家族,渐渐小有名气。落户的宁寿屯也演变成了纪家屯村。

文安纪氏一世祖伯龄公图 守德重教的良好家风和传统,促进了纪氏家族的繁荣与崛起。虽然纪寿本人一生不求功名仕途,可从第二代纪亨开始,就已经放弃不为官从吏的信条啦。纪亨做过长陵卫经历,算是开了纪家为吏的先河。从三代纪紘开始,文安纪氏家族,科第蝉联,名人辈出,京官数世,地方官遍及江南数省。且诗书传世,声名远播,经600年不衰。据史志记载,明清两朝,文安纪氏中进士者15人,举人38人,贡生50人,太学生44人。外官教习、学正、教谕、同考官、主薄、经历 、同知、千总、知县、知州、佥事、推官、通判、长史、按察使、给事、副使、知府、布政使等一百余人,政绩斐然,有廉吏家风,诗赋家声之美誉,为明清文安望族纪井陈王四大家族之首。文安纪氏被公认为中国文化世家,声播四海,名震畿南,并载录系列丛书《中国文化世家》·燕赵辽海卷。

《中国文化世家》·燕赵辽海卷目录截图 文安纪氏最为人乐道的一件事,莫过于嘉靖三代三进士了。刚才周同学说了,从三代纪紘开始,纪家开始为官,结果就是,纪紘的儿子纪常是嘉靖五年丙戍科进士,纪常的儿子纪诫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进士(家谱载为戊午科,但戊午年并无科考),纪常的孙子纪大纲乙丑科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纪常去世了,他儿子纪诫仍在朝廷为官。嘉靖皇帝驾崩,穆宗隆庆皇帝即位,他也要网罗人才,巩固自己的根基。大赦天下后,就是表彰功臣。为了拉拢纪家,也为了表彰纪常的政绩,下旨为他立一座牌坊,当时布政使的官职称之为方伯,纪常官居河南左布政使,也就是个正职,所以就称大方伯,这座牌坊就叫做大方伯坊了。

纪家的那些牌坊们,此处却一块纪紘的世美坊。世进士坊就是为了三代三进士而立的,而世科坊是为了从纪紘开始六辈七举人而立。至于纪大纲,记住一件事就行了,现在留存较早版本的《文安县志》是纪大纲等纂修的崇祯版《文安县志》。而且,他还开始了《文安纪氏家谱》的创编。简单点儿说,你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史学家。重点说说纪家的第八代,克字辈。实话说,周同学之所以开始关注纪家,便是因为纪家第八代。此时,文安纪氏已经有部分族人从纪屯迁往文安县城,成为文安望族。而纪家第八代纪克扬、纪克家、纪克一兄弟就成为文安纪氏第一代诗歌名人。话说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以后,不但大赦天下,还着意对孝道卓越者进行表彰。纪克家这时候任泰安知州,一听这消息,立马挥笔写了一篇《陈情疏》举荐他老爹纪汝清。他老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孝道之楷模:弱冠之年,父亲去世,他抱着父亲的尸体七天不吃不喝。父亲埋葬后,又在墓地结庐守墓三年。他 纪汝清母亲病重, 他寝食难安,梦见群鸟授神药。母亲去世后,刚刚下葬,赶上河水暴发,纪汝清扎好芦苇筏子,撑到墓地,筑堰阻水, 保护了庐墓的安全。天那,这样的孝行可感动天啊。于是,文安城内,汉白玉的孝子坊出现了。纪克一诗文留世不多,文安八景诗中有一首他写苏公遗迹的,可以拿来一读:古木苍苍映彩虹,相传名胜自苏翁。绀园远逗蓬壶色,画舣遥飞柳浪风。万灶烟岚迷鸟道,九派霡霂汇蛟宫。先人泽畔行吟者,留得闲云没断鸿。

纪克家《陈情疏》 纪家多奇才,纪克扬绝对是其中的翘楚。纪克扬最传奇的地方是他曾作64字回文诗,纵横读之可得360首,是现今已知反复诗中能读出首数最多的一首。只可惜,原稿至今未见。同时,他的死也是最悲壮的。明末时值烽火惊人,桑田莫问,云戈迷目,铁骑连围,人情鸟散,望风奔靡。公毅然弗顾。城陷,竟以抗颜不屈遂遇害。《四库全书总目》中收录了他的《丽奇轩易经讲义》。

纪克扬墓志铭(部分) 有清一朝,纪家也是人才辈出。纪克扬之子纪愈、纪炅、纪元三兄弟为清初文安纪氏第二代诗歌名人的代表,尤其是纪炅。就连纪晓岚也称他们兄弟三人“皆以文藻鸣一时,征君(纪炅)尤工于赋咏” 。值得一提的是,纪家不但男丁文武皆出人才,女子也当仁不让。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十三代纪玘文。纪玘文,清朝女诗人。字蕴山,号德晖。著有《近月亭诗集》四卷,凡诗三百九十五首行世。

民国时期,纪氏出了一位书法名家纪墀。纪墀,字兰阶。自幼酷爱书法,广临古碑名帖,深得古人法书意韵。其书艺青少年时期就闻名于乡里。成年后的中州之行和赴日考察,广交中日诗书界朋友,使其书法艺术更为精进。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民国初年具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他为文安鼓楼所书匾额“声震畿南”四个大字,结体严谨,笔墨苍劲,气势恢弘。他的一幅描写渔家生活的大中堂一首五言律诗:“自把长竿后,生涯即水涯。尺鳞堪易酒,一叶便为家。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更凸显了他书法艺术的娴熟和技巧。同时,他还创办了文安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学。自任校长,主持校务。

文安鼓楼,上曾有纪墀为文安鼓楼所书匾额“声震畿南”四个大字 说完文安纪氏,就要说一下景城纪氏,也就是崔尔庄纪,也就是纪晓岚那个纪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中流传着一份《景城纪氏家谱联名纪世图》。简单点说,这份家谱认为如今的景城、文安、静海三地纪氏的始祖应该是同宗三兄弟。周同学最开始的时候说了,纪氏家谱中并未详细说明纪公寿为何从山东举迁。目前三家联谱的说法是当时纪家三兄弟“长兄,讳福,字恩坡。以御前钦差贻赠三品。永乐二年,随驾定居河间府静海县纪家庄(今天津市静海县陈官屯乡纪家庄);仲兄,讳禄,字椒坡。于永乐二年,迁居献县安民里四甲(今沧州沧县崔尔庄镇景城村);弟,讳寿,字伯龄,于永乐二年,迁入山东德平县,再迁直隶盐山、保定。永乐十年,又从保定迁到文安县宁寿屯(今文安县孙氏镇纪屯)”。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么文安纪氏就真的与纪晓岚一脉相承,也是同样书香满门,堪称一代佳话。不过,有人对此也有异议,景城纪氏家谱是经过纪晓岚续修过的,如果福禄寿三兄弟北迁是事实的话,纪晓岚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不在家谱中写明的?我是周天,我是不靠谱的周同学。不过文安纪氏是否与纪晓岚同宗同祖,文安纪氏明清两代文风之盛,人才之众是不争的事实。经历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纪家荣耀的一座座大牌坊早已灰飞烟灭,也许只有纪家子孙们精心守护的几座墓碑能告诉我们这个家族昔日的荣光。

Hash:e9e82632d49e442fd6941ad77b25c594da5253e6

声明:此文由 文安动态365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