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史话:西和影响力较大的三处文化遗址…

西和史话】西和文化遗址

来源:甘肃史话丛书 西和史话(袁智慧 主编)

小编:欢迎有会讲民间故事和有故事资料的朋友联系我们........

西和县境内,古人类遗址较多,仰韶、马家窑、齐家、寺洼等不同时代文化遗址都有发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处,即宁家庄遗址西峪坪遗址和缆桥遗址,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家庄遗址 位于西和县北端长道镇西汉水河谷南岸的台地上,距县城33公里,与名闻遐迩的三国古战场祁山堡隔河相望。经专家确认,这是陇南市境内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人类遗迹。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最早的陇南先民就生活在这里。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陶器残片,俯拾皆是,有红陶、黑陶,有的红陶片上还有图案。路边断崖间,尚有古代人类遗留的房址、窑址和弃置废物的灰坑出露,大部分遗存属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范畴。在这里发现的最早遗存,是一种时代特征鲜明的交叉绳纹陶片。它与秦安大地湾发现的早期陶片特征一致。西和县宁家庄遗址与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赵村遗址齐名。宁家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陇南市范围的远古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西峪坪遗址 位于西峪镇上坪村和下坪村,距县城5公里,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属仰韶、齐家文化,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地势平缓,台原开阔,依山临水,位置优越,土层较厚,土质肥沃,交通便利。文化层厚度1米左右,暴露明显,内涵丰富,灰坑、灰层随处可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石削、石铲、石弹丸、磨光器、骨针、红陶罐、盆、钵、盂、尖底瓶等器物,并有秦、汉、唐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变体鱼及宽带纹彩陶盆,纹饰洗练,造型优美,为国家一级文物。

缆桥遗址 又作“栏桥遗址”,位于蒿林乡缆桥村西汉水北岸,距县城50公里,东距白马氐族居住中心仇池山15公里。1974年天水地区文化局和西和县文化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搜集到双马鞍口罐及石器、骨器等十余件。1976年西和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专家曾到此调查。遗址分布地点包括西和县蒿林乡芦庄村、赵沟村、缆桥自然村,大桥镇马集村及礼县雷坝乡蒲陈村等地。文化类型主要为青铜器时代寺洼文化墓葬群。经碳14测定,时间为公元前1335±175年,大体相当商代中期。缆桥遗址,地势倾斜,墓葬密集,由于水土流失,墓葬覆土较浅。1982年10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西和县文化馆,联合对缆桥村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挖掘9座墓葬,出土陶器、铜器二百余件。墓葬形式,既有仰面直肢式,也有侧身屈肢式,有一墓葬,还发现羊只陪葬现象。出土大量器物,全系陪葬品,除陶器外,还有石斧、石凿、石镰、骨锥等。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灰陶和泥质红陶,也有夹沙红陶。陶器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纹饰除素面磨光外,还有绳纹,附加堆纹、彩绘等。彩绘风格独特,有宽带彩,平行条釉,弧形、三角形等。器形多为罐、瓮一类容器。这些陶罐,除大量碎片外,也有保存完好的。罐口边沿为马鞍口式,口侧有弧形双耳,细颈宽肩,腹部斜收,平底或凹底。这种马鞍口式双耳陶罐,是寺洼文化的代表器形之一,属于古代氐羌民族文化遗存。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洼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它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兰州以东地区,近年在陕西也有发现。它的年代,为公元前14到前11世纪,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栏桥文化遗址中寺洼文化遗存,为研究氏羌民族在陇南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栏桥文化遗址中还有早于寺洼文化的内容,如仰韶类型的实物等。

TEXT

编辑:冯丹丹 审核:杜宗皞 监制:张继帅

Hash:a8e817c054a5b8b28937859b1e84d904fe6f7416

声明:此文由 西和在线_di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