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人与焦陂九龙泉无关

许道人与焦陂九龙泉无关

编者语:神羊先生的这篇文章,厘清了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和《赠许道人》二诗的写作地,说清了欧阳修与许道人的关系,也弄清了诗中的“九龙泉”与焦陂九龙泉并不是一回事。同时神羊对待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文史研究就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至于研究成果如何利用则不是文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文史研究贵在尊重事实,一时说不清的,大可存疑,以待后解。切不可胡云乱语,贻误后世。

《焦陂:一段传奇在叙说》文中有误

欧阳修赞誉阜南焦陂“九龙泉”属于谬传

本人曾专题研究阜阳的古井文化,也想寻觅到古代知颍的文学大家赞美阜阳古井的诗文。但非常遗憾,除了清进士、颍州人刘体仁曾邀江东名士计东到颍州考察,计东写有《白蟹泉记》(《颍州府志》);清乾隆颍州知府王敛福作《龙井碑记》(《颍州府志》)等外,宋代晏殊、欧阳修、苏东坡、苏颂等著名历史人物并未留下专门赞颂阜阳古井的诗文。

但见《焦陂:一段传奇在叙说》(2014年11月13日《颍州晚报》:“嗨阜阳”专版)中写道:焦陂古城有井72眼的说法,至今尚存30余眼。这72眼井中,以昔日东岳庙的一眼最富盛名,本地人称它为金沙井,又名九龙泉。该井遇暴雨不溢,逢大旱不枯,其水甘清洌,矿物质含量丰富,有以煮茶,高出杯口而不外溢,用其酿酒,清香扑鼻而浓郁。欧阳修在《赠许道人》中赞道:“九龙泉水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

文中“九龙泉水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一句,出自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而非《赠许道人》,更非指阜南县焦陂镇的“九龙泉”。明颍州同知刘节在编纂《颍州志》(编篡于成化,付梓于正德)时,收录了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和《赠许道人》。其中《送龙茶与许道人》原文:“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正德《颍州志》卷之六,二十一)。

经查阅《欧公遗爱》(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邓建设主编,黄山书社2007年版),书中特意注明:《送龙茶与许道人》和《赠许道人》,此诗非欧阳公在颍州或思颍州之作,可能是当时的修志者将“颍阳”误作“颍州”,收入了《颍州志》。许道人,据说是宋时嵩山住山道士许昌龄,欧阳公游嵩山时认识,遂成为朋友。另据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载:“蔡约之记:‘公守亳社日,有许昌龄者,得神仙之术,来游太清宫,公邀致州舍与语,豁然有悟。’”

经向《阜阳日报》社资深编辑,著名文史作家王秋生先生请教,他认为:正德《颍州志》记明以前史料,错误不少。《送龙茶与许道人》和《赠许道人》诗,均为熙宁元年欧阳修在亳州所作。许道人,即许昌龄,又叫颍阳道士、颍阳真人,道教人物,史书有记载。九龙泉在冯翊县东南八里,《太平环宇记》卷二十八有记载。宋真宗崇道教,曾去亳州朝拜,亳州在北宋为道教繁盛之地。刘德清先生(我国欧阳修研究专家,有数部研究欧阳修专著)认为九龙泉在亳,今鹿邑境内。总之,与颍州无关。

综上所述,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所称赞的“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与阜南县焦陂镇的“九龙泉”并无关联,只是文人断章取义,或为了某种宣传需要牵强附会而已,谨望媒体澄清,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Hash:53f7ac6f950089bf1d84128d7d12b4fd956acbfc

声明:此文由 阜南博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