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西安清真大寺的历史智慧

点击

刘小科文学艺术

了解更多详情!

我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还是读了著名作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才略微知道一些,更多的了解是通过我的一位好友,他对《古兰经》有过系统研读。我的这位好友与我年龄相仿,算起来他整整大我一岁,我俩都是地道的汉民族人,他的老家在六盘山以西,我的老家在六盘山以东,我们同属甘肃人,也就是居住位置的差异,我们的生存条件截然不同,我的家乡算不上富足,但人老祖辈可以吃饱肚子,他的老家一年四季干旱无雨,是出了名的苦焦之地,祖祖辈辈过着有种无收的苦难日子,吃不饱肚子伴随着他从小到大,人们生存的基本依靠是靠国家扶贫,唯一出路是拼死读书考上大学,逃离苦焦之地。他从小也报着这样一个朴素而实际的目标,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最终以615分的高考成绩被兰州大学录取。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三十五岁上就担任了地级领导干部。当然,仕途的快速升迁既有他在艰苦地区生活磨砺的刚毅性格,也有他高于一般人的博学和多才。

他之所以和我成了好友,就是我俩都喜欢读书,他读书之广泛常常令我咂舌。有一次,他和我聊起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他无不遗憾地提醒我说,应该看看《古兰经》。虽然,我们都不信仰宗教,但《古兰经》能被世界上一部分民族如此崇拜,一定有它被崇拜的理由和钢性道理。他这么一说,就立马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当即请教他《古兰经》,他说他可是把《古兰经》读了三四遍。当然,他读《古兰经》完全是为了解伊斯兰文化,了解人类文明的广泛内容。他就给我说伊斯兰文化一定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古兰经》是伊斯兰文化的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成书的。

他这么一说我就更加对伊斯兰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位回族朋友在酒泉宾馆清真餐厅为儿子举办的民族婚礼,看到了回族婚礼的圣洁和讲究。朋友的儿子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后去德国留学胸外科,回国后在解放军301医院实习,儿媳也在国内一所大医院从医。朋友是严格按照回族风俗给儿子办婚礼的,婚宴不提供烟酒,只有一杯浓浓的三泡台,就这一点让我当场伸出了大拇指。婚宴前,还请了当地清真寺一位阿訇按伊斯兰习俗诵经。阿訇说的阿拉伯语我听不懂,诵完经我就请教阿訇,他刚才讲的内容。阿訇说,其实伊斯兰教的核心思想是劝善戒恶,敬主爱人,扶危济贫,助困帮人,爱国爱教。他刚才诵经的内容大致是叮嘱一对新人婚后要自强自立,互敬互爱,孝敬父母,扶贫济困,救死扶伤......

来到咸阳后,我就谋算着去西安清真大寺看看,身临期间感受一下伊斯兰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我去西安清真大寺的那天,天气晴和,微风习习,应该算是西安入秋以来最好的天气,我的心情当然和这天气一样舒畅。我做了精心准备,带上了装有索尼全画幅微单的双肩包,去了西安、去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大寺。我郑重地买了一张门票,清真大寺卖门票的是一位回族大姐,热情好客。我进清真大寺的时候,潜意识里觉着清真大寺像一位承载了伊斯兰文化的历史老人,浑身洋溢着沧桑和古朴。

入了清真大寺,我的眼前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外,清真大寺里的建筑斑斑驳驳,灰色古朴,极具历史沧桑感。我像走进了一座伊斯兰世界的历史遗痕中。映入目光的是耸立在石雕大照碑对面的古建木制大牌坊,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覆盖,蔚为壮观。我向前走了没有几步,就看见了五间楼,门顶悬挂牌匾,书写着“清真寺”三个字,字迹因时间久远而沧桑不清,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抬头仔细地看了牌匾,牌匾确实有了年头,每个字的笔划中透射老了历史的沧桑,字体清浊却大体浑然,像御笔亲题一样。我没有做过考证,不知是哪位大家的亲笔题字。我的内心深处不由的感叹,清真大寺能在古都西安留存这么久远的年代,一定说明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和谐相处、互补共存的事实了。

我正这么思索着,一小伙过来请我用他手机拍合影。我一看是一对老年夫妻带着一对年轻夫妇,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我知道这个小伙看我手里拿着照相机,常人推理,我能拿照相机拍照,说明摄影技术一定不低。于是,他就请我给他们拍照片。我当然爽快答应了,让他们站在了五间楼前,那位老年夫妇还不放心的指了一下五间楼,提示我一定要把五间楼作为背景拍上。我点了一下头,以示明白。调整好了位置,我认真地摁了三次快门,顺手将手机交给了小伙。小伙接过手机,头也没抬一下地观看着照片,嘴里说了声谢谢!一家人除了小女孩外全都围拢了过来,争相看我给他们拍的照片。那位年轻的女士一下子回过头来惊喜地对我说:“大哥,您拍的太好了!”。又问我是专业摄影师。我说业余爱好,只是喜欢摄影。那一对老年夫妇也一脸喜悦地说照片拍的好。我就问老人,从哪里来。年轻女士争先回答我说,两位老人是她父母,小伙是她爱人,小女孩是她的女儿,他们一家都是回族。说完她就看了一下父母,说父母是虔诚的穆斯林,来西安清真大寺是多年的夙愿。这次是她们一家专门陪父母从宁夏银川来西安的。说完,她们就向我挥手道别。从那一家人行走的背影中,我仿佛感到了伊斯兰教在回族同胞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从五间楼进去,沿一条小径,我一直走到了一个很大的月台,面前是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走到大殿跟前,大殿门口围着栏杆,显然是游人不让进大殿。栏杆里一位精神矍铄的回族老人坐在藤椅上,旁边放着一杯茶水,一个暖瓶,暖瓶还是那种很老的钢皮暖瓶,老人给游客讲述着西安回民的历史。我走近听了一会儿。老人说礼拜大殿门顶上的那几个鎏金大字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大殿木质结构,檐斗拱宏大,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达六百余幅,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西安穆斯林群众做礼拜的地方。就在这时,我听见大殿里传来了一声孩子们的读书声,但仔细一听,又听不懂读书的内容。我就请教这位老人。老人说,是孩子们在学习古兰经。没有多一会儿,殿里面一阵风似的跑出了七八个年龄大致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一位穿白色短袖裤子,戴白色帽子老人的带领下出来了,孩子们寻找着自己鞋子,一边穿鞋一边交流着,先是用阿拉伯语交流,不一会儿就用汉语交流了,他们穿好了鞋子,向着月台下面的花园玩去了。

我对西安清真大寺的历史渊源非常感兴趣,据寺内碑文记载:唐朝初期,一批伊斯兰教徒随着阿拉伯商人经“丝绸之路”来到大唐首都长安。他们在长安的西市和东市经商贸易。随着商贸不断的发展,这些伊斯兰教徒就长期定居在了长安。这样伊斯兰文化就在大唐长安传播开了。当然,伊斯兰文化要传播就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寄托伊斯兰教徒精神的清真寺,这应该是西安大清真寺能在历史上不断形成规模、又能保存至今的缘由了。西安大清真寺现存的唐代建筑遗存虽然较少,但宋明两代的楼台亭殿却不少。

在西安大清真寺里,我感受最深的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发展产生了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了作用,在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西安清真大寺的历史智慧......

Hash:c14faf85b2b3267ddd27361bc0c1dfe5062957b3

声明:此文由 刘小科文学艺术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