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深山里有这样一座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快进来看看!

赤峰香山寺是塞外颇有名气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最大的特点是被群山环抱,属于“山包寺”类型,而且已逾千年。这在佛教寺院中是比较罕见的。

该寺距赤峰城区仅45公里的路程。虽然笔者生于斯,长于斯 ,多年来却无缘前去观瞻。近日,听说通往该寺的旅游公路已经修好,自忖机缘已到。

“百闻不如一见”,聚餐期间,几家老友一商量,6月28日一早,便驱车前往。

有导航相助,顺风顺水,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西部的香山脚下。

抬望眼,整个香山峰峦叠嶂,万木葱茏,漫山遍野的松榆柏杨林中,隐约闪现出翼角高耸、琉璃瓦顶,描金彩绘的寺院建筑,给本来就清新脱俗的香山增添了几分虚幻神秘色彩。

香山寺位于香山中峰上,坐北朝南,整体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该寺的山门牌坊有两道。第一道在山脚下,我们在这里停车,大家合上一张影,然后驱车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直奔中峰寺院。

于山半腰的二道山门牌坊

拾阶而上仰视寺院殿堂

柳暗花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千年古刹,果真气势不凡。

因为该寺是依山而建,山下是逐级而上的山门,山上中轴线的殿堂建筑也一层比一层高。

怀着恭敬之心,我们进入了该寺第一个殿堂,这就是“天王殿”。该殿和其它寺院一样:中供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左右分列着四大天王像;背后为护法神韦驮。

大肚弥勒佛是人们熟知的一尊佛,也称之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中国民间自己打造出来的。

其原型是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是五代明州人。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为他建阁塑像

后来大肚弥勒形象就流传开来,成为佛寺的定制。

四大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护法天神。印度早期佛教中就有四大天王形象。

现在我国寺院中保存的四大天王像是国产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雨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螭龙,象征顺。

这种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比印度象征“地水火风”的四大天王,更容易被国人所理解和接受。

韦陀菩萨是佛国非常著名的护法神,从他的称号就可以看得出来,菩萨担任护法神属于高职低配。他原是一位古佛化身,以行慈悲故而被称之为菩萨。

韦陀实属印度血统,传入我国后被彻底汉化。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造像常威武屹立在靠近寺院门口的天王殿内,背对着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其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亦称降魔杵。

“天王殿”上面的殿堂是“观音殿”。该殿中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由来,版本很多,其情节大同小异:传说楚庄王有三个女儿,均到了出嫁年龄,父王为她们择婿,独三女儿妙善至死不嫁,执意出家为尼。其父大怒,把她赶出王宫。妙善出家修行三年,证得菩萨果位。

庄王后来重病,危在旦夕。妙善化一老僧前去启奏:“此病需用亲生女儿手眼才能治好!”但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肯献出手眼。经老僧指点,找到了妙善,为报父王养育之恩,她毅然断手剜眼。庄王病好了后非常感动歉疚,问妙善需要什么回报。她说: “我不要江山,也不要财富,只求父王建一座寺院,女儿要终身侍佛。”

庄王满足了女儿要求,大兴土木建起了香山寺。寺院落成后,大殿上要为“三皇姑”塑像,雕塑匠请示庄王: “把三皇姑塑成什么样子?” 庄王道:“ 全手全眼!”雕塑匠却误听成千手千眼,于是就塑成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这就是汉传佛教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来历(藏传佛教,如承德外八庙普宁寺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含义与汉传佛教有所不同)。

在该殿里,文殊菩萨居左,她是四大菩萨之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象征着“智慧”。她在世俗中的影响远不及位居第二的观世音菩萨,但在佛教界地位却不同寻常,山西五台山是她的道场,其坐骑是一头青狮。

普贤菩萨居右,象征着“实践”,四川峨眉山是她的道场。其坐骑很特殊,是一头六牙白象,现实世界里不存在这个物种。

观音殿右侧配殿有两个殿堂,一个是“三大士殿”,所谓"大士",梵文意思是"伟大的人",是对菩萨的通称。“三大士”一般特指观音,文殊,普贤这三大菩萨。

在该“三大士”殿,中供的菩萨是圣观世音造像,她象征着“慈悲”,其道场是浙江普陀山。请注意:这个配殿供奉的圣观世音和大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迥然不同。由此说明观世音菩萨具有三十二应身的出神入化神通。

观世音菩萨居左的是文殊菩萨,居右的是普贤菩萨。

还有一个殿堂是“地藏殿”,中供的是地藏菩萨,左胁侍少者为道明法师,右胁侍老者为闵公。地藏菩萨象征着“愿力”。是幽冥教主,重点教化阴间。

安徽九华山是其道场。这里有个故事:当时九华山土地都在员外闵公名下,地藏向闵公化缘,闵公问:“你要化什么?”答:“化一袈裟之地用以栖身”,闵公毫不犹豫答应了。于是地藏展现神通,将袈裟一抖抛了出去,立刻覆盖了九华山99座峰。

闵公遂折服,让儿子道明随之出家,随侍左右。后来,闵公也出了家,并以其子道明为师。

观音殿上面的殿堂是“大雄宝殿”,该殿是全寺中最宏伟、最豪华的建筑。

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三尊佛造像一般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和“三身佛”。这三种造像区分的难度很大,简言之:“横三世佛”是按空间范围划分的,居左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居中的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居右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是按时间先后划分的,居左的是过去佛,即燃灯佛;居中的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居右的是未来佛,即弥勒佛。“三身佛”是根据大乘佛教教理表现释迦牟尼佛有三种不同的身体,居中的是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居左的是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居右的是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分辨的要点:居左的药师佛结手印或持钵、药丸、塔,居右的阿弥陀佛结手印或持莲台,为“横三世佛”;居左的燃灯佛不持物或结手印,居右的弥勒佛结手印或持净瓶,为“竖三世佛”;居中的法身佛结禅定印,居左的报身佛结与愿印,为“三身佛”。

综上所述,该寺的三尊佛为“横三世佛”。

大雄宝殿环围被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为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在大乘佛教中低于佛、菩萨,为三等出世圣人。在小乘佛教修行中则为最高果位,这个果位有三大功德: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

佛教里最为著名的阿罗汉是“十八罗汉”,指的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其名字为:坐鹿、欢喜、举钵、托塔、静坐、过江、骑象、笑狮、开心、探手、沉思、挖耳、布袋、芭蕉、长眉、看门、降龙、伏虎等罗汉,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宝殿“三世佛”背后塑有一堂“海岛观音”浮雕图。

整幅图面以脚踏鳌鱼观音菩萨为中心,左为童男善财童子,右为童女龙女,以山峦起伏、波涛汹涌为背景,描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始成佛的故事。

这是佛寺里一大组最热闹的群像。海岛上塑有一百多个人物。“五十三参始成佛”故事,说的是善财童子一共参拜了比丘、长者、菩萨、婆罗门、仙人等53位名师,历尽千辛万苦,用一颗百折不挠的赤诚之心和行动经受了严峻考验,最后终于实现了成佛的愿望。

寺院左边山头上有一处“黄龙洞”,其洞幽深宽敞,龙王头戴流苏王冠,十分威严,端坐中央,享受着信徒的供奉,周围五彩龙体浮雕,围绕着龙王上下盘旋飞舞,显得非常生动祥和。

佛教里也有龙的形象,如“天龙八部”,其职责是护法神。但这尊龙王似乎是道教里的人物,充分表现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情。

由于时间关系,香山寺还有一些景点尚未看到,留点悬念更好。总之,该寺可谓历史悠久,始建于辽代,即公元989年【统和七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碑文记载:香山寺重修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是一个多达五十余间的古建筑群,是本地区久负盛名的汉传佛教大寺院之一。

民国初年,广大信徒按照“三皇姑”出家的故事重修庙宇,俗称“香山庙”。传说当时建庙历经多年,所有木料来自河北围场县境内。因当时运输不便,在洪水季节捆成木排,用水冲到嘎河川(现王府乡附近)截住,再转运到香山。所用的砖瓦,就是近年来附近考古发现的缸瓦窑所产。古代修香山时,因道路狭窄崎岖,又缺少车辆,全靠的是黎民百姓,善男信女们肩扛人背运到山上。

建设中的香山寺

十年浩劫毁于“破四旧”狂潮,寺院殿堂一日之间化为灰烬,只留下断壁残垣一堆碎砖烂瓦。三十年后的1996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多种因缘合和下,再次举行了奠基仪式。

近几年,重建了规模宏伟的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山门牌坊、三大士殿、地藏殿、念佛堂、斋堂、寥房等。

目前香山寺的殿堂和环境尚在建设中,院内堆了不少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平时游客香客,都不是很多,旅游公路虽然已经建完,旅游班车刚刚开通,游客可以从赤峰坐班车直达寺院。

要点提示:赤峰香山寺应该是一座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的汉传佛教寺院,其依据如下:1、作为汉传佛教,佛寺都有一定的布局模式,中线建筑物一般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香山寺的中线建筑物布局是:山门(牌坊)~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这种布局不言而喻:处在大雄宝殿前的观音殿是主供佛殿。2、香山寺的主供不仅是观世音菩萨,而且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可能有人要问,观世音和千手千眼观世音是两尊菩萨吗?答:是两尊,但又不是两尊。这涉及到佛教法身、报身、应身概念。又问:什么是法身、报身、应身?答:简言之:佛菩萨法身无影无形,报身只有一个,应身数不胜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就是汉传佛教传说的一种应身,亦称变化身(正文有详细说明)。3、香山寺在历史上曾有一度时间叫“香山庙”,民间也有叫“皇姑庙”的。但我们认为,这种称呼决不是随意叫的。因为如果正宗的汉传佛教场所,只能称之为“寺”,而不应该称之为“庙”(藏传佛教另当别论)。所谓庙,是供奉神鬼或祖先的场所,神鬼和祖先在这里是可以转化的,也可以说,许多庙里供奉的神鬼实际上是人的偶像化。观世音菩萨本身是佛教人物,其供奉场所理应叫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应身为何叫“三皇姑”?因为她是世俗之人修行得道的结果,其供奉场所叫“寺”亦可,叫“庙”亦无不可,这样诠释就名正言顺了。

作者/元亨利贞 审稿人/秀才 责任编辑/秀才 扶苏 责任美编/文化小哥

Hash:c966427047fe7ab466d4c59a9e74b3135f25ef64

声明:此文由 赤峰文化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