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处‖奉贤有段时隔270年重见天日的“上海小长城”

奉贤柘林镇奉柘公路旁,一条长长的石海塘平行于海岸线,向着路尽头的方向延伸。石海塘乍一看并不起眼,大约由四层石块堆叠而成,高出路面一米多,如同一道路面防护堤。若不是经人提示,很难想象这条宽2-3米的华亭海塘始造于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在奉贤柘林镇,修建海塘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当时的海塘一般都是土塘,每次潮水退却后,人们在海滩的淤泥最高处洒上糠,再沿着糠的痕迹就地取材修建土塘。到了明朝期间,柘林镇的海塘变得更为重要。除了防浪作用外,还担负起了防御倭寇的特殊“使命”。

由于海塘抵御倭寇的特殊性,明朝时才首次将海塘修建为石塘。雍正三年(1725),更是将海塘内移,西起漴缺,经朱家、冯桥、营房至华家角与里护塘相接,全长约8.6公里。为了“一劳永逸,永垂久远”,雍正帝派俞兆岳全权管理海塘工程。俞兆岳接任后,改进原来设计,在条石之间用铁笋铁销上下左右连结,塘身都选用结实的青石和花岗石

在石塘中埋铁笋,用土包石这些都是当时俞兆岳为华亭石海塘创新的技术。除此之外,每一段石塘上都刻有监造及施工碑记,其中两处碑记刻有“长庆安澜”、“屹若金汤”等字样。此外,碑记上还刻有工匠、官员姓名、施工具体负责的部分等,从监造到施工都责任到人,这一点非常值得当代建筑学人思考。

在石塘外包土虽然坚固,但也给石塘加上了一道“障眼法”,将石塘隐藏在了地下。直到1996年春,在实施奉柘公路降坡拓宽工程中,这段包在土塘中的石塘才得以重见天日,此时距离石塘建造已有270年之久。出露的石塘东起奉海村,西至柘林城南,长约4.5公里。华亭石塘也成了上海郊区最具规模的古迹,人称“上海小长城”。2002年,华亭东石海塘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奉贤一道人文风景线。

近三个世纪过去,石塘周围早已是沧海桑田。原本,石塘是临海而建,如今站在奉柘公路的石海塘旁向东南面望去,早已看不到大海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村庄、办公楼和应用技术大学、上师大等几所高校的校舍和体育馆。今天的石海塘,离大海已有3-4公里之远,如果没有专门的指引和说明,很难想象出当年凭海临风的情景。

来源@上海观察

Hash:6efb5f45d5afd81883146183aff4cb8c38204b9f

声明:此文由 乐游上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