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村庄 | 汤村庙古文化遗址简史

小昆山西3公里的走马塘和华田泾交汇处北岸,几栋破旧的土房围绕着一个格格不入的石碑,毫不起眼的被掩藏在周围的田地和树影之中。

但当你走进一瞧,那石碑上明明白白的刻着:上海文物保护单位,汤村庙古文化遗址。

这看上去不起眼的,荒芜萧索的,无人的“小村庄”,是5000年前,上海市先民就曾热切生活过的地方。

1962年,松江博物馆工作人员携带广富林采集的样品下乡进行文物宣传时,当地干部提供了汤村庙也有类似文物的线索。

随后,工作人员在汤村庙周围的稻田里发现类似陶片。

同年,上海市文管会派员调查,又在汤村庙附近的华田泾河岸断面上发现一座残古墓和黑衣灰陶器残件,并在附近采集到新石器时期的灰黑陶片、丁字形鼎足、石刀、石斧、石锛和石镞。

经过深入的考古发掘,确定最早的遗物大多属崧泽文化晚期。

大量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具为我们展开了史前先民的生活画面。

而其中出土的男女各2座墓葬,丰富的随葬品中,三角形单孔石犁(全国发现的最早的两件石犁之一)的出现,将先民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农耕生活彻底具象化。

石犁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犁床、犁架安装在一起。

考古发掘中未见犁床、犁架,估计它们用木头制造,属有机质,几千年的自然界侵蚀,早已腐朽无存。

考古学资料证明,原始农业最初就是用木、石、骨制作的耜、铲、锄为主,用以点播、松土为特点的锄耕农业。

石犁的出现,突破了以往锄耕缓慢的一点一穴或上下一个动作只能松一块土的作业模式,形成并掌握了连续不断的、数倍于前的、线状快速前行的深耕技术。

而犁的使用前面应有拉力,后面应有人扶持方向和深浅。

犁入土较深,崧泽时期是否使用了牛、马之类的畜力,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

但水牛遗骸在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中,上海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中都有出土,说明当时除用人力外,用牛拉犁的可能性已经存在。

我们大可以展开想象,在5000多年前,史前先民就吆喝着牛,催使它们拉犁耕地,将汗水和希望播种在小昆山镇的土地上。

曾有这么一个说法:“汤村庙是个古老的村庄。过去这里是一个热闹的集镇,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大殿,一共有1048间房子……”

这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汤村庙的老乡对初次进村的客人热情介绍的必要内容。

如此自豪的语气,精确的数字,促使客人情不自禁地、海阔天空地去遐想汤村庙那香火缭绕、车水马龙的过去。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汤村庙的繁荣在史籍记载上似乎是个空白。

但古有“因井为市”一说。

汤村庙遗迹中曾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水井,井呈直简形,井壁留有芦苇印痕,并内有朽蚀的竹片和草木灰。

由此考证:古井系用芦苇作径,贴在井壁,再用竹片作纬,成圈状箍支撑井壁。

这组古井的发现,不但为研究我国早期水井的型制提供了重要实例,同时也证实了松泽时期的古人已摆脱了对自然水源的依赖,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

更生动地反映了自5000多年前起,汤村庙就是上海三泖地区的一处相当规模的“市井”。

而之后良渚文化时期至商周时期6万多平方米的遗存和分布面积更广的商周、战国、晋和宋代时期的遗存,进一步勾勒出了汤村庙古代繁荣的过去。

“1048间房子”的传说,看来也不完全是虚幻的影子。

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地列为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

如今汤村庙古文化遗址的部分史前文物在松江博物馆中展出。

也许在今人的眼中,祖先的生活工具是一堆堆难以辨别的残骸,是一具具笨拙的形态各异的石块、陶片工具。

但你仔细端详,用你的想象力去修复那漫长时光的侵袭和腐蚀。

那些印纹陶、陶纺轮、石锛、拓器、彩陶器上所记录的美好时光,就会静然无声地显露出来。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今天,它们曾伴随过劳动的号子,曾担负着一定的重任, 它们是这片土地的回忆和宝藏

汤村庙这个看上去小小的、普普通通的古遗址,曾孕育过小昆山人生产生活的脉动。

资料来源:

《小昆山镇志》

海地方志办公室

选自《云间考述》松江文献系列丛书

编辑: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小昆山镇分中心

- End -

文中照片均来自小昆山实景拍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Hash:115df5ca8bf96583a8aa029553ce0fa1261ef70e

声明:此文由 美丽小昆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