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镶嵌:陕西周原姚家墓地出土的西周玉器

2012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的姚家墓地进行主动性发掘,在前期钻探的基础上,发掘了两座带墓道的大墓,以及44座无墓道中小型墓葬和一处车马坑。墓葬虽经严重盗扰’仍余有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其中青铜器以车马器和兵器为主。

1.玉龙,保存完整。黄绿色,局部受沁呈粉白色整体呈璜状扁平圆弧形首宽尾细,龙眼为"臣”字眼,龙嘴穿孔,卷鼻,张口,弯身,翘尾。器身两面均有双线阴刻的卷云纹。水平长6.1厘米。属一于墓区,这在以往全国墓地发掘中尚属首见。根据出土陶瓷车马器及墓葬形制等特点判断,M7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

2.玉虎,残为3段,已修复完整。青绿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呈长条形,扁平片状。虎头微垂,张口露齿,宽吻方鼻,头顶有蘑菇状冠。口后部有阴刻线纹,似方眼状。颈下部有前爪前伸作甸匍状。两道三解一刻出利爪。后爪似鱼轄状后扬。垂腹,宽长尾上翘并卷起。口、尾部各有一穿孔。水平长7.1厘米。

3.玉鸟,保存完整。墨绿色。呈半椭圆形,偏平片状,宽扁喙,圆晴,扬翅,伏爪,鸟爪前伸后收,分尾,宽尾向后伸展且向下弯曲,两面刻纹相同,身饰卷云纹,胸前有一单面穿孔。长4.6厘米。

4.玉禅,保存完整。浅绿色。头端有尖吻,吻部有穿孔,一双凸晴,阴刻表示双翼外弧浅,双晴与双翼之间有两道阴刻粗线,尾部似鸟尾。双翼并拢,分尾宽而短,分尾处有阴线。长3.25厘米。

5.玉鸟,保存完整。青绿色,半透明。乌作啄食状。啄部有两道弦纹,圆晴凸出,晴上有眉。头上有《L》形冠,其上刻有极细密的线纹。啄下部有穿孔,身阴刻云雷纹,爪部有两道线刻,尖尾上翘,有穿孔。水平长3.5厘米。

6.玉牌,保存完整。灰绿色,末端有白褐斑。器身较薄,呈长方形牌状,上宽下窄,顶端有一组犬牙状扉棱,两侧各有两组犬牙状扉棱,末端呈部规则尖状,一侧边有两个犬齿状缺口。牌身两面阴刻纹饰形制相同,均为方向相反的一鸟一龙纹,鸟纹在上,靠近柄首,钩啄,平嘴,圆晴,头有花冠,扬翅,卷分尾,尾羽由身后向上卷至头前,胸下有硕大鸟爪。龙纹在下,靠近柄末,卷鼻,张口,口下有短须,《臣》字形眼,顾首,身曲折,尾下垂。长5.9厘米。

7.玉鱼,保存基本完整,头部微残。墨绿色,受沁处呈乳白色。整体呈扁平片状直体。圆晴,直腹,分尾斜直。背部稍厚,腹部稍薄。两面均用阴线刻出头部,腹鳍斜刻。长7.6厘米。

8.玉璜,保存完整。乳白色,受沁色呈淡黄色。器身内侧稍厚,外缘较薄,弧长大至半圆。两端各有一组三齿扉牙装饰,在两面用双钩阴线刻出同样的双龙纹,两端为两个相反的龙头。一端纹饰刻画精美,《臣》字形眼,眼内前后对钻两圆孔,另一端纹饰似为龙头,只在近扉牙处中间对钻一圆孔。长6.6厘米。

9.玉鱼,保存完整。青黄色,材质较通透。整体呈扁平片状卷体。阔嘴,形体斜直微弧。头部近吻处有一对双面穿孔。背部圆弧,尖端后扬。分尾下垂,两面阴刻圆晴、一圆弧状腮、一背鳍、兩腹鳍线。长5.1厘米。

10.玉鱼,保存完整。灰白色,材质通透度差。整体呈扁平片状曲体。鱼阔嘴,斜弧、尖端上扬,头近顶部由一单面斜穿孔。鱼背、腹圆弧。三分尾圆弧且下垂。两面阴刻圆形眼、一圆弧状腮、一背鳍、一腹鳍线。长6.9厘米。

西周玉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是陕西宝鸡河南三门峡地区,这一地区是当时政经济文化的中心。周原姚家墓地的位置就在西周王朝的核心区域,墓地的年代在西周中晩期,亦即周共王至幽王时期,这时西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巳从宝鸡周原迁至西安丰镐地区,但周原仍是西周王朝的根基和政治中心。西周玉器富有灵韵的造型,华丽而不失朴实的风格、细腻的做工和技巧,这些都展示出周人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西周玉器亦是对西周社会风貌的呈现。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b9abd93aca407fbd3367a640c9295001026e4777

声明:此文由 家居建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