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 明朝末任嘉定知县的江南神童——钱默

钱默(1628——约1655),明朝末任嘉定知县。从小才名远播,被誉为江南神童,十五岁进士及第后任嘉定县令。明清鼎革之际,钱默不顾嘉定百姓的再三挽留,弃官归家,不久削发为僧,英年早逝。其短促的一生,留给后人长长的叹息。

江南神童

钱氏是浙江大姓。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一支,繁衍至晚明时,嘉善钱氏更加显赫。钱默叔祖是有名的状元辅相钱士升,祖父钱士晋,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父亲钱栴(zhan),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早年创应社,是复社的先声,后来成为复社健将。崇祯六年(1633)中顺天乡试之后,钱栴便随父前往滇南,一直被钱士晋倚仗为臂膀。钱士晋亡故,钱栴返回嘉善故里,筑园开径,广交江南名士,家中收藏金石、书画、古代酒器、军中帐幕等种种文物,知名之士蹑胼结辔而来。崇祯末年,时局动荡,钱栴摒去声伎,研习兵法,撰《城守要略》一书。清兵入关、南京沦陷前后,钱栴与族人举抗清义旗,声势浩大。南明弘光朝建立,因陈子龙举荐任兵部郎中,巡视江浙城防。南京失守后,一直避迹乡野,与女婿夏完淳等坚持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南京英勇就义,享年五十一岁。

钱栴有二子。长子钱熙,字漱广,风姿玉立,才气纵横,常与著名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唱和从游,后参与抗清,因病死于西塘,夏完淳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次子即钱默。

钱默,字不识,生于崇祯二年(1629),从小有神童之誉。“五六岁即工诗歌古文辞,数千言立就”,二十岁时就有《孺子集》问世。与父亲一起加入复社,以东林人士的承继者自命,论文、交友、讲学,激浊扬清,砥砺名节,揭露政坛弊端,提倡改革社会。

当时与钱默同被誉为江南神童的还有著名的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夏完淳,字存古,著名诗人夏允彝之子,明松江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很小就聪明伶俐,六岁的时候便能写诗作文,他比钱默小三岁,与钱默的妹妹钱秦篆联姻。

(清)徐璋绘《夏允彝父子像》

出生于公元1631年的夏完淳是明朝著名诗人,亦是一位因抵抗清军入侵而英勇殉国的民族英雄。据记载,公元1647年,夏完淳在浙东起兵抗清,由于叛徒出卖,导致兵败被俘,最终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有关夏完淳他牺牲时的年龄,历史资料上的记载不甚详尽,有说十六岁,也有记载为十七岁,然而夏完淳他牺牲时的年龄“未及弱冠”,却是后世历史学家普遍认可的说法。

清朝初年的民间文献记载,公元1647年九月秋决的这一天,在南京西市的法场上,人潮涌动,共有四十三名抗清义士在鲜血淋漓的屠刀下英勇殉难,夏完淳便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由于钱栴很喜欢这个女婿,因此他常在岳父家念书。钱默八岁时初见夏完淳,惊异于他的聪明才智,为他作《神童赋》一篇,其序曰:《神童赋》,为妹婿夏端哥赋也。年甫六龄,善慧深浚,解经论史,妙通义致,赋以赠之。广陈喻类,言神灵之侣,思寓清英,而钟美菰乡,以表风运,用多其引类,虽覆奢波于翰影,常亦吾所弗辞者也……

《神童赋》全文很长,文采弘丽,虽难免有堆砌词藻之嫌,但其言辞之美,思路之奇,叹为观止。文章问世后,“远近传布,读者竦观”,作者钱默和钱默称颂的夏完淳同时名满天下。崇祯十六年(1643),钱默年方十五,在科举场上联捷成为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著名的抗清人士陈子龙也惊讶于钱默和夏完淳的早慧,为他们写了《题钱仲子神童赋后》:

予盖交钱彦林、夏彝仲云。彦林子默,自其五六岁时,即工诗歌、古文词,数千言立就。今年十三矣,思致益奇,著作繁富,高誉远流,咸许国瑞。其妹婿夏完淳者,彝仲子也,年六岁能熟经史,操笔论古人得失,颇有端委……钱子默为作《神童赋》一篇,人既英特,文亦宏丽,远近传布,读者竦观。二子信皆异器,方今所少也……二子勉之,专精神,正学术,敛浮誉,长智虑。异日为国家任重事,如刘李辈,各世其家声,予敢自附许郭也。

《陈子龙像》

陈子龙(1608-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改字卧子,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

崇祯十年,中进士,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继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给事中。清兵攻陷南京,纠集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

陈子龙当时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被公认为“明诗殿军”、一代词宗,他既是明末著名抗清英雄,又是东南文坛盟主。陈子龙在文章里盛赞钱默和夏完淳是少见的“异器”,尤其是钱默,甚至被赞许为“国瑞”,可见其天才横溢。陈子龙还在文中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来日成为国家栋梁。两位神童在家庭、亲朋、师友们共同营造的浓郁的学术氛围里也愈加专心治学,小小年纪都有文集问世,前途一派光明,然而明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也将两个神童的命运推向了不同的终点。

少年知县

崇祯十六年(1643),钱默中进士,然而,时局动荡,碾碎了读书人的平静生活。先是李自成进京,接着崇祯帝自杀,再后来清军入关并长驱直下江南,钱默未及选官便回到故里嘉善。1644年6月,祁彪佳巡按苏松,委任年方十六的钱默为嘉定知县(一说任光泽县令后补嘉定县令)。钱默在任期间,疏浚盐铁塘、顾浦、吴塘、练祁等河流,开通城之西环南北及城中河。侯峒曾对钱默的行政才能大加赞扬:“使立政者皆若是,世之治也……岂特一邑哉,虽治天下其可也。”史书曾记载钱默“知嘉定县,有强项声。开浏河,籍役赋功,民用不扰”。

可是历史并没有给这位少年知县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清兵势如破竹,形势很快危及到南方。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日,清兵破南京,南明弘光帝南逃,嘉定城内谣言四起,到处传说“满清颁布了残酷剃发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之间,社会震动,人心惶惶。不久城内又传说明朝降将徐州总兵李成栋的兵队空前野蛮,一路烧杀抢掠,白昼当街轮奸妇女,到处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将经嘉定而至吴淞。全县人民高度紧张,妇女们更恐慌。身为富家子弟的少年书生钱默哪里经历过这样可怕的局面,逐渐萌生了挂冠回家的心思。五月十三日,钱默第一次试图乘着夜色逃跑,被民众发觉后拦住并再三恳请他抗清保城,于是被动留下。他与嘉定民众商议由各乡挨户抽丁组织乡兵,城区则成立团练维持治安。有了政府官员的主持,嘉定民众抗清勇气倍增,大家热烈捐助粮食、布匹、钱财、兵器,鼓励子弟应募,在城的士大夫也各部署一切。一时之间,年轻力壮者争相报名,不多几时,入团者达几千人,白天认真训练,入夜分头巡逻四门,戒备一切。

当时有个叫须明征的太学生,是侯峒曾妹夫的侄子,平时习武,成为当地民兵的首领,他暗怀向清兵投降的心思,表面上却积极备战,并再三向县府讨要备战资金和武器。钱默虽然被百姓强留下来主持嘉定的抗清大局,然而毕竟年幼,对乱局一筹莫展,拿不出有力的办法,而须明征又挟兵自重,把持了衙门大权,实质上已经架空了官府。五月十四日,探报得知清政府委派的安抚使周荃从苏州太仓又单骑来到嘉定,知县钱默与城里士绅都走避,周荃从容取走县印册籍后窜回太仓。情势越来越紧急,嘉定团练派人请求吴淞总兵吴志葵快速派兵驻城,加强防守实力,同时专人到太仓催促援兵。钱默也连续飞书吴志葵求救,而吴志葵患得患失,按兵不动,太仓也无援兵到来。十五日,嘉定的书生们云集到县衙门索取廪粮(官府每到一月便发给学生的膳食津贴)、参加乡试交纳的考试费以及私下送给考官的礼金,众人捋袖伸臂大呼,小吏散兵乘势抢夺,城中乱象丛生。钱默束手无策,只好把府库里的钱全搬到大堂上任人拿取,又开启军库,听凭军民百姓自取军器火药。当时只有放在西门城楼上的武器,因为锁比较难开,还有部分保存,但后来吴志葵领兵来嘉又取走一部分武器,这导致后来黄淳耀和侯峒曾领导守城时武器短缺,抵抗乏力。

明嘉定黄淳耀、侯峒曾墨迹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清军南下风声愈来愈紧,江南地方官纷纷出逃,嘉定一些吏卒也闻风逃走。眼看山河破碎,兵祸连结,明军全线崩溃,敏锐的少年天才判断嘉定的抗清斗争只是无望的挣扎,他再次心灰意冷,坚定了退隐回家的念头。临行前钱默试图用重金贿赂吴志葵,求他派兵护送自己出境,并写下闹事的数十人姓名让其捉拿。五月三十日,未及等到吴志葵的军队前来,钱默第二次不辞而别,丢下国难当头的嘉定乡绅和百姓,乘船离开了嘉定城。在嘉定百姓急需主心骨、嘉定城急需守卫之时,作为知县、父母官的钱默的离开无异于逃跑,所以被后来的史书上广泛地批评为“软弱”。

明朝委派的末任嘉定知县钱默走后,官腔十足的苏州人张维熙于六月二十四日到任,这是清朝委派的第一任嘉定知县。张维熙到嘉后立即执行清政府的剃发令,于是更激起了民众的抗清决心,他们联合起来赶跑了张维熙,共同推举侯峒曾、黄淳耀为首领,举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与清军反复斗争,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牺牲民众二万余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血淋淋的“嘉定三屠”。

见证了“嘉定三屠”的古城墙 李华成/摄

削发为僧

反清、反剃发的斗争在江南至为激烈,席卷了松江、吴江崇明昆山嘉兴宜兴长兴新城常熟、太仓、太湖绩溪徽州宁波余姚泰和、会稽、漳州等地,整个江南在流血,正义与变节在博弈。告密、暗杀、卖友求荣等行径比比皆是,然而更多的是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反抗斗争,其中扬州江阴、嘉定等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最为惨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钱默的家乡嘉善也不平静,钱默的父亲钱栴、长兄钱栻与妹婿夏完淳都成为著名的抗清斗士。顺治三年(1646),钱栻积劳病死,顺治四年(1647)闰六月底,清廷追捕陈子龙至钱栴寓所,钱栴遂被缉捕。审讯者以为,“栴不死,吾辈度不保。”九月十九日,钱栴与女婿夏完淳等共34人在南京英勇就义,卒年五十一。钱栴妻徐氏得信后在家设下宴席,与姐妹话别后从容投河而死。在兄、父、母等众多亲人先后罹难后,钱默在黄山削发出家,居掷钵禅院,皈依无易大师,名成回,又名智灯,字无知,号霜华道人。钱默出家后的行踪漂泊不定,有人说他成了行游僧人,不知所终,也有人说他最后葬于浙江云门显圣寺,留下诗集《吹萧草》。从现有的史料看,可能后一种说法更靠谱。

历史上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人顶礼膜拜新君,有人殉难死节旧朝,也有人心存故朝归来的念头藏身于残山剩水,他们是最可怜的帝国遗孤,但最终只等来“天命不佑,明祀永绝”。人间最苦是飘零。从名满天下的神童到逃禅隐居的僧人,从为官一方的知县到漂泊天涯的难民,坚守大明遗民身份的霜华道人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据清朝人顾公变的《丹午笔记》记载,霜华道人卒年二十八岁。二十八岁,正是花样年华,而遭遇国破家亡、内心抑郁难伸的一代神童却就此凋零,“高誉远流,咸许国瑞”的传说也从此一并埋葬。顾公变曾试图搜集霜华道人的《吹萧草》和早年的《神童赋》,都没有见到,但在《黄山志》中得其《黄山岁暮怀净土诗自序》文一篇。据推测此文写于霜华道人去世的前一年,字里行间,亡国的伤痛始终无法平复,亡国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作者再三感叹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酸楚悲凉、却又坚守“素志”的遗民心理在文中一展无遗。

灯蓬吹樵径,枝寄梵宫。乞食黄山之巅,息杖钵峰之下。咏丛生之桂树,岁暮愁多;采疗饥之蕨薇,霜深履薄。皈命空王之法,颇亦有年;洗心清泰之乡,时乎不再。此中云谷,本自云栖;昔日莲池,今犹莲社。法将俨乎高座,开士集于禅房。慧日腾辉,戒珠炯耀。莫不神游金地,心系玉毫。举十号以怀思,期七日而不乱。般若正观,想彻琉璃,佛影虚堂,光含宝月,灯也凡下,得觏希风。染兰室而遗馨,游睢涣而有彩。兼符素志,弥惬幽襟。四序将除,三冬遂易。泉枯木古,能惊蝴蝶之魂;月冷星寒,堪叹白驹之骤。呜呼!半生屈指,事等浮沤。乐土植心,原登梁筏。爰歌数律,以当行吟。(泽畔以骚,逊国以易,视无知之,行吟以诗,先后一也。)欣遇高贤,中抒赞仰。命辞鄙近,无足寓眸。春草将生,望白云而前路;香波堪泛,朝青萼以同归。

软弱还是坚贞

对于钱默关键时刻离开嘉定的行为,当时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侯岐曾认为,当时嘉定城内县衙已经被敌方势力占据,钱默是别无选择,只能出逃;吴淞总兵吴志葵则坚称,如果官员弃城逃走,在百姓看来就是承认了失败。与抗清至死、英勇就义的父兄、妹婿相比,钱默作为一县之长,在危急关头置百姓于不顾,在清军兵临城下时弃城而去,特别是缺席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嘉定三屠”顽强抵抗,显然是临阵脱逃的怯懦行为,因此“软弱”、“胆小”、“纨绔子弟”、“富家子弟”等贬义性的词句充斥史书,以至后人在追溯嘉善钱氏时,钱栴、钱栻和其他坚持抗清的钱氏子弟的名字熠熠闪光,而钱默的出逃、出家,使得从前名满天下的神童从此黯然失色,与后来流芳百世、妇孺皆知的少年英雄、钱默的妹婿夏完淳相比,钱默更是泯灭于历史烟云的深处。

然而在那个国破家亡、改朝换代的特殊时刻,士人面临着坚守或改变的痛苦选择,卖友求荣、折节降顺的官员比比皆是,钱默,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以其异于常人的睿智料定明朝气数已尽,万死难挽既逝之波,在南明政权覆灭以后,他既没有像父兄那样坚持无望的抗战,也没有勇气自杀殉国一死报君,更不愿卑躬屈膝事外族,凭绝世的才华参与政治性的活动,作为一个有气节的读书人,他选择了落发为僧,退隐江湖,坚守遗民身份。以他的才名,“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又远离红尘,成了怀故国之思、以四海为家的行游僧,漂泊天涯,终老林泉。入清后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即便忽略他的年龄,以封建时代传统的“忠君爱国”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也不失为难能可贵的举动,保全了性命,更保全了气节。恐怕也正是由于这种始终挥之不去的遗民情结与内心苦闷,导致了他的早夭,使得一代神童的传奇终化为后世的一声长叹。

-END-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嘉定报》2015年11月24日 作者:陈文华

图片来源:翥云馆藏、网络

编辑:cici

Hash:bc3fe0a77d34251c12e2064ce5c14fc34d9d43c3

声明:此文由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