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茂名发现一座保存完好又神秘的千古城池

化北名堡玉屋城座落于化州市平定镇东面,距镇区约三公里,属旺耀村委会下辖。

玉屋城是一座化州市境内及两广6县(市)9镇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回顾历史,追朔到十七世纪中期,一名叫魏宗昌的人带着妻子儿女流落至此,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土地开阔、群山连绵、依山环水、欣然欢喜、遂扎根于此。

经过几代子孙的辛勤付出,财富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家业越做越大,所授的田地遍及附近,方圆十几公里,所授的田地附近便设置粮仓。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战争连绵不断,民不聊生,从而衍生了一些土匪,这些土匪为非作歹,活动猖獗,打砸抢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保证人民 财产安全,魏宗昌之子魏胜显,精心策划了这个庞大的造城计划,逐年推进实施建设。

玉屋城总体布局为:座西向东。根据地理位置依山逆水而建,城楼长90多米,宽80多米,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城池呈长方形布局,前面三座炮楼,后面三座炮楼,炮楼之间有坚固的城墙连接。

城墙分上下两段:上段城墙厚度为40公分,高为3米;下段城墙厚度为1米,高为4米。城墙下段每隔1米设置一个15公分大的四方形炮眼,靠近炮楼2米处设有两个30公分大的圆形炮眼。上段城墙每隔1.5米设置一个15公分大,60公分高,外小内大的“三角柱”炮眼。

每座炮楼高为15米左右,炮楼的上、下层四面都设有炮眼,炮眼设置为中间一个圆形,左、右边为一个竖立的长方形炮眼。

每座炮楼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炮楼底部呈梯形状石头基础。

炮楼主体及城墙所用的是火烧制的青砖青瓦结构而成,炮楼二层楼棚是用名贵的木板结构。靠城墙边有一条约3米大分上、下两层的“跑马巷”,可以互通六座炮楼,“跑马巷”至炮楼的通道门口是拱形,“跑马巷”每隔3米都有“灯笼”式吊灯整条“跑马巷”灯火通明。

城内设3个四合院,中间的四合院较大,两边的略小,人们进出都是由前排中间的炮楼一个门口出入,右边四合院的前角设有池塘、假山、亭楼、翘角飞檐、环境清幽。

中间四合院设有戏台,常请有文化知识的人士讲古、评书、唱戏,一般以地方的“木偶戏”为主,供城里居住的男女老少娱乐,精神文化生活,为活跃当地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

每当华灯初上,城内灯火辉煌,有耍杂的、有唱戏的、一派歌舞升天的景象,乐器声、歌声在城的上空飞扬回荡,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观赏歌舞,过着富足、安定、祥和的生活。

城内由于面积宽阔,能容纳居民吃住、玩乐,甚至提供配套服务。如居民在城内织布、织席、木工、水磨、豆腐作坊、碾米等一些设施应有尽有。

上城楼向东远眺,面前千顷良田,四面群山环抱,苍翠欲滴,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由东向西流去。收获季节景色更是另一番景象,小河两岸的青竹在微风的吹动下,宛如一条绿色的彩带在金色的海浪中飘着。蓝天、白云、水车、青山绿水,好一派南国田园风光风景独领风骚。

山城建成后,高大的城墙和六座炮楼巍巍耸立,壮观美丽,就像六位勇士日夜守卫着山城的安宁。一些贼匪妄想攻城抢夺村民财物,但看到城墙、炮楼布满炮眼,遂望而生畏,落荒而逃。

玉屋城不但为魏氏繁衍本姓居民服务,而且还为毗邻的林、钟、陈等几姓民众服务,使众多民众避过兵荒马乱。玉屋城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人杰俊秀、英才辈出,豪宅锦衣、玉饭美食、富甲一方,昔日繁荣昌盛的景象为世人所仰慕。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玉屋城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抗日战争期间,玉屋城村的魏耀华、魏培三,在自己家中成立联络处,与地下组织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解放战争期中,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飞奔钦廉、化州、高州一带切断桂军向海上逃跑之路。在赫赫有名的罗江战役中,解放军曾在玉屋城成立作战指挥部和战场医疗救治站,村民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纷纷捐钱捐粮、做饭、带路、送信、抬伤员,为解放军后勤保障工作及解放化州的丰功伟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平定镇旺耀村委会玉屋城属两广边陲山区,交通经济欠发达,加上历史悠久,古城年久失修,古城已残瓦断垣,杂草丛生,当地民众呼吁把这座古城列入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现在,这座古城已成为见证历史的丰碑。

相信不久的将来,化北之名堡——玉屋城 将会成为化北一张耀眼的名片

现在春节放假期间,亲们有计划去走走看看吗?一起哦!

来源:化北关

让“好看”亮灯

Hash:14516fc621766cedf75ba794a896655c7f72915b

声明:此文由 粤西风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