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看环境 | 古猗园:悠悠500年,满池荷莲开

再过4年,古猗园这座江南知名的古典园林将迎来500岁高寿。眼前,骄阳下,满池荷花、睡莲尽情绽放,让古园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叫人不解:时间都去了哪儿?分明还是青壮年嘛。

悠悠500年,几易主人几易名

悠悠500年,一条历史长河。

1522年,古猗园建园,初名“借园”,取向大自然借得一园之意。第一任主人是徽籍闵姓人士,园子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明万历后期,河南府通判闵士籍改建借园,并更名为“猗园”。由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督造,构建“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园林布局,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筑亭台楼阁、山石池溪,以竹置景,建筑刻竹节、竹叶等装饰图案。

崇祯初年,猗园转让给“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后来相继转给其侄子、贡生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拓充园基至27亩,乾隆十三年(1748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为“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宛若人间仙境

1932年,“一·二八”事变,3月3日古猗园被日寇侵占,盘踞2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

1933年4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等60人署名成立“南翔古漪园整理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为纪念东北三省沦陷,在竹枝山顶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

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楹联牌匾、木石砖瓦等被洗劫一空,大部分建筑被毁,古盘槐、补阙亭、小云兜等伤痕累累。

(20世纪30年代的古猗园北门

抗日战争胜利后,地方人士集资整修,陈少芸修补阙亭改名“前鉴亭”,朱苏吾捐建南厅,方剑阁捐建白鹤亭,微音社重建微音阁。其他商绅捐修不系舟,种植乔木花卉。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3月开工,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

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全园面积增至7.44万平方米。

1959年10月1日,公园重新对外开放。

1967年1月起,公园改名南翔公园。

(20世纪60年代南大门)

1977年,公园恢复“古猗园”的原名,并投资28万元整修。此后,又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

1978年,对整个中华大地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对古猗园来说,也是。当年8月,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彭冲来古猗园视察时指示,应恢复古猗园古典园林的特色。同月,上海市园林处即批准投资28万元的第一期工程动工,公园外围原铁丝围篱改成白色砖墙。这一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胡厥文为古猗园题写了大名,后被做成牌匾,至今还挂在南北大门的门楣上。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当做普通公园的古猗园,又重新恢复了古典园林的定位,并逐步恢复了古典园林的特点。

古典园林居然也曾有动物

说起古典园林的特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亭、台、楼、阁等,不曾想,古猗园还曾经养过动物。上了年纪的游客说,他们在公园看见过很多动物,有孔雀大熊猫、老虎……

要说动物,还真的跟古典园林的起源有一定关联。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囿”即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而“囿”指的就是王室专门豢养动物的场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山水审美观念的萌芽,“囿”的圈养功能逐渐被“园”的观赏功能所取代,到了春秋战国,“园”已多被用于游观和品赏了。当然,动物园的建造也可能与当时的政策等相关。1958年时,在梅花厅东侧与鸳鸯湖东南侧,即松鹤园(现称幽篁烟月)——龟山——青清园门庭一带建造了动物园,为很多游客留下与动物有关的美好回忆。

1978年,彭冲书记来古猗园视察并指示应恢复古典园林的特色后,小型动物园即被撤销,动物交给了有关公园饲养。

(20世纪80年代北门)

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猗园情

岁月沧桑,古猗园几易其主,几度更名,更饱受战火蹂躏,满目疮痍,但是,游客们对它的喜爱却一如初见之时,且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愈发深厚。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找寻在国家宏大叙事体系下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故事,同时也为古猗园搜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园方最近在征集老照片,目前已陆续收到40余位热心人士的投稿,有市区的,也有外省市的,当然更多是来自南翔本地的,这些热心人士不仅发来了老照片,还和园方分享了每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70多岁的姚祥华老先生是南翔本地人,珍藏着家人不同年代在古猗园拍摄的多张照片,“我要和你们分享6个情缘故事。”

6个故事,6段情缘,老人娓娓道来。

01

第一个故事取名“战乱思亲信照牵”。那是1935年,老先生的祖父为了躲避战火,逃到了青浦,因日久思念亲人,便写了一封信。老先生的父亲就去当时公园里的庐山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寄去。

(战乱思亲信照牵)

02

第二个故事取名“文革之伤园门见”。那是1968年春节,老先生自己在当时的南翔公园北门拍了一张照片。

(文革之伤园门见)

03

第三个故事取名“缺角亭前双亲照”。那是1977年春节,老先生用托《新民晚报》曾经的摄影部主任张祖麟买到的凤凰205相机给父母拍了一张照片。

(缺角亭前双亲照)

04

第四个故事取名“九曲石马见恋情”。那是1978年,老先生和现在的妻子处于热恋之中,请游客帮忙在九曲桥的石马上拍了一张甜蜜合影。

(九曲石马见恋情)

05

第五个故事取名“忘年之交赏珍字”。原来,姚老先生和《新民晚报》曾经的摄影部主任、老一辈摄影家张祖麟是邻居加忘年之交。张祖麟人脉甚广,正是在张祖麟家中,姚老先生看到了胡厥文题写的“古猗园”园名。这幅真迹目前保留在古猗园内。

(忘年之交赏珍字)

06

第六个故事取名“重磅摄展梅花厅”。1993年,张祖麟艺术摄影展在古猗园梅花厅举办。

汪一中先生是古猗墨庐的成员之一,古猗墨庐聚集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定期在古猗园内交流书画,逢年过节还会为游客写春联。汪先生珍藏了几张嘉定文化名人浦泳先生在古猗园的留影。他说,当年他在南翔中学读书时认识了处于人生低谷、在学校扫地的浦泳先生,便开始跟随浦泳先生练习书法

(1979年9月拍摄于古猗园不系舟前 浦泳先生与其家人)

王省先生珍藏的照片不仅仅有1936年5月16日祖父和父亲等长辈在古猗园多处的合影,还有长辈于中山公园(当时叫兆丰公园)、桂林公园(当时叫黄家花园)及复兴公园等多个沪上名园游览时的留影。此外,还有长辈们在无锡杭州等多个园林游览的照片。这些照片可谓游客对江南园林的珍贵回忆。“我自己有一张1977年中学毕业,全班从市区来古猗园游玩的集体照,当时从市区到古猗园要坐火车,一早出发,到古猗园已是中午时分。”王先生说,如今他把家安在了马陆,经常来古猗园的茶室喝茶,“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季从茶室的玻璃窗看出去那枫叶正红的美景。”

轻轻翻阅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聆听后人讲述一段段猗园故事,一幅幅叫做时光年轮的记忆图景如电影般回放在眼前,不由得让人感叹:倘若时间不老,我们便不散。

人民推荐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辑:汪双申(见习记者)

Hash:d9274b0f7b58dfd5b205b261240715cfd407ab90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上海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