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铁塔——“中国铁塔成立四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18天,完成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千万人次,起降架次超26万架次的大型机场网络紧急覆盖项目。近期,中国铁塔上海西区分公司区域经理张弢带领团队,夙夜攻坚忍受酷暑,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只吃2顿饭,完成了之前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精神的根基,企业精神则熏陶出一群特性鲜明的企业人,张弢就是15000多中国铁塔人的普通一员。四年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网络强国”快速发展的背后,15000多铁塔人功不可没。

从零起步艰苦创业,巨量铁塔资产清查、集中爆发的巨量建设任务的承接、上百万座铁塔站址的优质维护、第二次全面清查资产备战上市、全力开拓新业务市场……四年间,仅15000多人的中国铁塔实现了超出预期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铁塔人均管理铁塔126个,人均管理资产超过2100万元,大大超过国际上铁塔公司的同类指标。这背后,隐藏着多少铁塔人的苦与累,又凝聚了怎样的铁塔精神?

艰苦创业,汗水谱写铁塔歌

中国铁塔创立伊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百事待举。可以说是从“六无”起步,即无资产、无人员、无机构、无设施、无流程、无制度。

中国铁塔“7·18”成立大会相当简陋,甚至连会议室都是借用的。正是在这样的零起点上,各省、区、市分公司边招人边组建边运营。由于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绝大多数省(区、市)分公司都在临时过渡的场所,因陋就简办起公来,有的甚至就在友好单位的食堂办公。

没有办公用品,大家就东拼西凑甚至自己掏钱先置办。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还得赶紧把东西收拾好,把“办公桌”腾出来。等别人吃完饭,大家再接着办公。铁塔公司的人员多是身兼数职,尤其是初期人员尚未全部到位,公司未配备专职驾驶员,各地分公司的领导都亲自充当驾驶员,员工们私车公用更是家常便饭。

铁塔站址遍布全国31个省份的各个角落,无论是高山丛林,还是平原溪流,无论是大漠戈壁,还是雪域高原,无论是边陲海岛,还是城市中心,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

2014至2015年,对于所有铁塔人而言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特殊时期,需要对超过140万座铁塔资产现场清查“摸家底”。白天奔波现场清查、晚上挑灯夜战录入数据,是那个时期铁塔员工的工作常态,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更是费时费力,甚至遇到危险。

比如新疆和田,地域面积接近25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复杂,铁塔、基站分散在各个地方,且部分在沙漠腹地,有的站址去一趟就得花四五个小时,当天都无法返回。有一次,铁塔公司的员工在沙漠腹地清查站址,因车辆无法进入只能步行,途中遇到了沙尘暴,大家只能趴在沙包下躲避,等沙尘暴过后,每个人都被埋在了沙下。

雪域高原,氧气稀薄。自中国铁塔日喀则市分公司2014年12月份启动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徐飞和队友把“战场”放到冷峻雪山、高原荒漠之间,把“办公室”转移到铁塔上、机房里。高原地域广袤,基站分布分散,往往为清查一个站点,需要徒步超过5公里。

徐飞和同事负责清查的站点分布在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仲巴萨嘎昂仁谢通门拉孜等县,清查面积超过14万方公里,对于常人而言,这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西藏日喀则江孜卡若拉冰川站,海拔5400米

在资产清查的2个多月里,他与同事在没膝深的雪山上跋涉过,在满是戈壁碎石的陡坡上摔倒过,在室外温度低于零下二十度的帐篷里睡过,累计共清查各类站点308个,连续31天没有回家。

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的艰辛付出,才有了铁塔公司的快速起步;正是有了他们的奋力拼搏,才有了今天铁塔公司的创新发展。他们怀揣梦想,不忘初心,打开了创业之门。

项目攻坚,迎难而上展风采

重大项目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尤其是对于初创期的中国铁塔来说,示范意义重大,但挑战重重。铁塔人硬是靠“啃骨头”的精神完成了这些重大项目配套网络建设。

海南西环高铁通信覆盖项目,是2015年中国铁塔的一号工程。面对着一个月内需要完成84个站点征址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铁塔海南三亚分公司总经理吴东带领团队戴着草帽、卷起裤脚、冒着高温,走遍了沿线120公里的田间地头,广泛借助地方政府、全力依靠社会关系,快速推进征址工作,硬是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务。为快速推进项目进展,从工程开工到竣工半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经理蒙恂和项目组成员跑遍所有站点,走烂了6双鞋。

几十公里的高架线路,顶着烈日走到引电点处理工程问题

有一次,蒙恂在高架桥上核对引下位置,王井良工程师和施工队在桥下勘路由,王井良突然大喊着跑向蒙恂:“火车!火车来了!”工地上各种声音交织混杂,根本听不清楚,等蒙恂反应过来,火车已经很近,她连滚带爬下了铁轨。

高铁试车了,工作过程中随时要避让工程车

蒙恂曾说,天气热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上了桥,进了洞,大半天下不去、出不来,不能上洗手间,大热天不敢喝水,又累又渴,好几次出现眩晕。每当回想到那些艰苦的日子,蒙恂总会笑着说:“但最终,我抗过来了,我们项目组抗过来了,我们是铁塔人。”

上海虹桥T2航站楼移动通信升级项目,从2018年6月5日22时接到紧急任务到6月23日午夜正式完工交付,中国铁塔上海分公司建设团队连续奋战18昼夜,每天平均只睡三小时,完成了之前认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建设任务。光从地面往30米高的航站楼天面吊装水泥压块、天线抱杆等建设材料就超过了150吨,历时6天。18个昼夜中,每日组织施工作业人员超80人次会战,最多时上百人同时在天面作业,酷暑之中天面温度最高超过50摄氏度,所有人员的衣裤都湿透了贴在身上。项目负责人张弢,爱人骨折了在家休养,他坚守现场不能抽身整整11天没回过家……

上海虹桥T2航站楼移动通信升级项目工作人员深夜熔接光纤到天明

四年间,中国铁塔完成了很多大项目的配套网络覆盖工程,承建高铁、地铁公网覆盖总里程分别超13700公里、2200公里,承建室内分布项目总覆盖面积超10亿平方米……

创新突破,降本增效为客户

人少事多,面对繁重的任务,面对行业降本增效的诉求,除了要苦干,也要创新突破。中国铁塔成立四年来,在建设、维护等各领域大力推动创新,涌现了不少创新能手,为铁塔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2017年,中国铁塔东莞市分公司面临着承接省市两级需求的重任。东莞市分公司建设部总经理阮航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创新降本增效,推动行业新模式,通过推行包镇加专项的模式,结合大会战及政府规划,批量解决的公共物业站址获取;基于存在部分长年未能解决的网络覆盖盲区、基站建设黑难点及逼迁风险高的重要需求站点,带领部门员工主动探索,与东莞移动进行有效沟通,采用1+N创新综合解决多年黑点,实现有效覆盖;通过对施工单位实施全专业一体化项目管控,施工管控由阶段管控细化到各工序管控,工序作业由原来的串行变为并行,节约了工期,楼面站平均工期从42天缩短至30天,减少了12天;地面站平均工期从61天缩短至52天,减少了9天。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较长,常年温度较其他地区偏低,冬夏两季温差可达70℃,对于传统基站所使用的铅酸电池极为不利,易造成较大伤害,导致电池鼓胀、开裂严重,寿命普遍较短。中国铁塔哈尔滨分公司动力配套维护高级经理李长松苦心钻研,创造性提出动力汽车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设想,并在不断研究与试验中证实其可行性。梯级电池使用寿命更长,长期看成本也将低于现有铅酸电池,可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保障。

李长松在进行设备检查

另外,为解决共享站间的备电保障存在的问题,李长松还钻研创新了“基站微网化共享”改造方案,使共享站不配备蓄电池组,市电中断时由节点站提供电力保障,无需油机发电保障,既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保障品质。

四年奋斗,所有铁塔人都是可敬可爱的。中国铁塔董事长、总经理佟吉禄多次自豪地说:“我们拥有一支充满朝气、勇于担当、爱岗敬业、能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中国铁塔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进的力量源泉!”

编辑:刘培钰

校对:梁 晨

Hash:2189f04bba5886711daffd811832168f716a30ad

声明:此文由 人民邮电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