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县城因一座水库而名声远扬

梅山水库是继佛子岭水库建成后六安地区境内兴建的第二座连拱坝大型水库。1953年12月,成立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1954年3月动工,1956年4月除遂洞工程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施工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佛子岭水库,高峰时工地有2.5万人。工程总投资9268万元,做土方50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混凝土35.2万立方米。位于史河上游,坝址在金寨县梅山镇大小梅山之间。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条山溪河流。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遂洞、泄水底孔和发电厂房五个部分组成。拦河坝包括连拱坝、重力坝、空心重力坝三个部分,全长443.5米。中间坝段由15个垛、16个拱组成连拱坝,长311.5米。东西两端连接重力坝,连同东坝端的空心重力坝共长132米,坝顶高程140.17米,防浪墙顶高程141.27米,最大坝高88.24米,顶宽1.8米,防浪墙高1.1米。溢洪道位于大坝东岸,西接拦河坝,开敞式,全长101.6米,堰顶净宽84米,高程129.87米,分7孔,孔宽12米,最大泄洪量614O立方米/秒。泄洪遂洞位于大坝东岸,为马蹄形压力洞,全长249米,洞径6.3米,进口底高程72.70米,最大泄量630立方米/秒。泄水底孔设在第9号拱内为2.25米正方形压力洞,进口底高程66.78米,最大泄量165立方米/秒。发电厂为坝后式,位于5―8号垛后,安装水轮发电机4台,4万千瓦。

梅山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水位设计,在138.2米高程以下为淹没区,面积为87.7平方公里,淹没或部分淹没了原城关区的金家寨及胡店、陈冲、双石、槐树湾、三合、板棚、杨桥、东岳、两湾、古城、后冲、万冲13个乡镇,原双河区的沙河、关山、双河、黄鹄、百花、黄龙、杨滩、平原、朱畈9个乡,原汤汇区的丁家埠、竹畈、麻河、吴湾、南湾、北塘6个乡,共为28个乡镇。

城乡搬迁户数8737户,40058人,淹没耕地38574亩,淹没有林山95590亩,淹没房屋19226间。1957-1957年,县移民委员会安置梅山水库移民支出1000.73万元。

梅山水库大坝建成后,理论上可使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11210立方米/秒,削减为245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20200立方米/秒,削减为55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27440立方米/秒,削减为6820立方米/秒。自1956年以来,梅山水库大坝经历了数次严峻考验,将下泄洪峰流量控制在比较安全的数值上。在我的记忆中,先后经历了1969年和1991年两次比较大的洪水。

1969年的7月,水库上游20天中连续降雨800毫米,最多一天降雨250毫米,山洪暴发时,最大流量达到13978立方米/秒,经水库拦蓄调节,下泄1560立方米/秒。这是梅山水库大坝建成后第一次大流量泄洪。当溢洪道闸门缓缓提起时,洪水如同受惊吓的野马,疯狂而下,倾刻间溢洪道下的成片直径在40-60公分的松树在洪水冲击下,淹没在洪水之中,扁担长的大鱼,从溢洪道摔下,在大坝下游不远处漂着白肚,鱼头基本都粉碎了。二号桥在洪水冲击下,与落下来的松树,一块顺水漂走了。我们学校在路边,地势比较低,洪水很快进了教室,长条凳在水中漂荡着。因教室墙体是用竹竿做的,外面罩了一层泥,洪水冲走了外墙上的泥,但竹竿还继续承载着房体。

1991年7月,洪水再次光临了梅山。而这次洪水来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长官意志瞎指挥造成。在7月的上旬,当汛期来临时,水库按汛期的计划正常泄洪。不知何时,受什么人的影响,水库却停止了泄洪,在停止的7天,水库上游暴雨连天,水位猛涨,水位很快上涨到最高限度,此时,不得以启动了无障碍泄洪。整个梅山县城,一夜间2/3处都淹没在水中,县城与外界的交通也中断了,粮站仓库的粮食在水中浸泡,群众的正常生活全部陷于瘫痪,单位停止上班,全部工作人员都集中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在下游的企业,设备在水中浸泡了一个多星期。洪水过后,我们到企业进行损失摸底,看到设备上都是淤泥,仓库库存产品基本报废,有的厂房还裂开了口。此次洪水对金寨县的损失相当严重。

90年代中期,省委一位领导到金寨县调研,对金寨县城的现状说到:金寨县城是头顶一盆水,脚踩一条路,存在严重的风险。

此后,金寨县政府提出将县城外移的政策,将原江店镇作为新县地址开发,并开始了初步发展。后由于领导班子不协调,新县城建设因政府班子调整而夭折。10年后,新的领导班子再次提出新县城的建设,并大力引进资金,争取上级政策,力推新县城建设。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新县城已具有一定规模,行政机关基本都迁移到新区,原县城许多居民也逐步迁移到新县城居住。交通上新开辟了三条通外道路,以改过去单一道路的现象。如今的老县城,以旅游开发和居民休闲为主。

这是梅山水库建好后尚未蓄水时的景象(网上下载)

建于梅山水库东端的溢洪闸

1969年溢洪闸放水,将脸盆粗壮的松树连根冲走,从那以后这儿就再没有土壤,只能长着几颗小草。

四台一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通过这组线路并入华东电网。

这是1954年修建梅山水库时专门为苏联专家修建的专家楼,现经过整修又焕然一新。

苏式小礼堂

这是建于50年代的梅山宾馆,在那个年代,一个县级单位能有这样一所高级宾馆也确实少有,60年代初,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人来金寨时,就居住在此。现虽没有了过去的豪华,但仍然能看到那个年代的痕迹。

梅山电站大门楼,当年两边都是由民兵把守,凡进入此地,没有介绍信或者通行证之类的证明是很难入内的。

这是2001年从泄洪遂洞放出来的水,这也是泄洪的前奏曲。

二号桥

1954年修建梅山水库大坝时,修建了一座木质桥,因在大坝根下有一座水泥桥,列为一号桥,此座木质桥便为二号桥。1969年洪水中,木质二号桥不堪一击,瞬间便随洪水漂走。此后在原位置上又修建了一座预制板的水泥桥,1991年再次被洪水冲走。此后再次新建了这座水泥桥。

这是与梅山水库配套的渔场旧址,位于梅山水电站大门左侧。

水库淹没区,金家寨示意图

金家寨位于金寨县中心,约建于唐末,古名金钗镇,又一说法为饮差镇,后因有人在此立寨,又为金氏聚居之地,称为金家寨。民国27(1938年)年6月,安徽省政府迁驻金家寨,年底新修通往六安道路。当时金家寨有人口最多时达8.1万人,七条街道,最宽约6米,一般街道宽3米。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址合肥,人口降至5000多人。1949年为金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4年,梅山水库建成蓄水,秋季开始移民,分别迁至梅山、古碑等地,1955年5月,县城迁至梅山,1956年4月,金家寨没入水库区。

50-60年代梅山县城主要机关所在地示意图

现仍然在使用中的县人委大楼

建于50年代的人民银行

建于50年代的新华书店

三号桥

此桥修建于1955年,基本与梅山水库大坝同一时期,经历了二次大洪水的考验,现仍然在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我们童年时,每当夏季,便来到这座桥上,站在桥上往水下跳水。我们在这儿学会了游泳。那时,空调机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每当夏季的傍晚,人们多来此纳凉。河面上飘起薄薄的水雾,阵阵凉意随水雾撒在人们身上,给人们带来凉爽。

梅山水库大坝是按50年设计,在2005年50年到期,国家投入了一个多亿,对大坝主体进行加固。

如今的梅山县城

今日的梅山水库

如今的梅山水库,列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每天前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青山绿水,迎来四方游客。老县城也在发展中由行政中心转为休闲地,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愿家乡发展的更好。

Hash:edd79d2a01687c17ff73e49b61c122c783b4907a

声明:此文由 天南地北金寨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