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秘!苏州人速看!你家附近可能是千年前的文化遗址!

如果你住在工业园区或者吴中区,恭喜你,也许你家的附近,在四五千年前曾出现过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而且还是良渚文化的早期都城哦!

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全国第1102项世界遗产。

当世界把目光都聚焦浙江天目山良渚古城时,有很多人并不清楚,苏州也有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一个还是良渚早期“国家”的中心,而它就在现在工业园区和吴中区境内。

【名词解释】——良渚文化

因良渚古城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01

草鞋山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9年,浙江的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这时,距离第一次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已经过去了整整83年。时光回到1935年的5月,当时的西湖博物馆在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发掘的时候,偶尔发现的石器和陶片,第一次掀开了良渚文化深藏地底的秘密。

21年后,苏州东部郊区的唯亭镇,当时这里属于吴县,在一次文物普查中,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发现这里的一座名叫“草鞋山”的土墩里似乎存在着墓葬。

这个草鞋山,在唯亭镇东北方向2公里处,向北650米就是阳澄湖,当时一共有两个土墩,草鞋山是比较矮的那个,高10.5米,另一个叫夷陵山,高15.23米,周围还有小河潺潺,环境很美。

作为江苏省最早发现包含良渚文化遗物的遗址,1972年,草鞋山才迎来了第一次系统性发掘。而在此之前,当地砖瓦厂在取土时已经发现了玉琮、玉璧等文物。

这一次发掘,南京博物院发掘面积550平方米,初步探明,地下古文化遗址面积约4.4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土墩面积的三倍。随后两次正式发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参加发掘的还有苏州博物馆南京大学等,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

在这两次考古发掘中,先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房址、碳化的纺织物残片以及崧泽文化墓葬,随后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良渚文化、东周文化以此叠压的地层与文化序列关系,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也被发现。

共清理了墓葬208座,分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陶、石、骨器等共1100件。这些发现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完整地联系了起来,形成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序列。

草鞋山遗址里发掘出来的东西,让大家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介绍,这是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更早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时代坐标里。

“草鞋山的地层很明晰,说明了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张照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马松良文化可能都是同一个文化,虽然时间上有区分,但是从文化上说差不多的。”

距今7000年到6000年,马家浜文化在太湖流域兴起,距今6000年到5400年发展为崧泽文化,之后又发展为良渚文化。

“只是因为发现的早晚,被现代考古人命名成不同的文化。”张照根说,其中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崧泽文化中晚期的都城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都城同在一处,遗留的祭台、墓葬、器物形制也有着承继关系。

02

我们脚底下就有良渚“都城”?

“有高台墓葬,那附近一般都有村落或者城市。”张照根说。

后来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苏州澄湖、独墅湖东湖林语小区之间的大块区域,曾经有良渚文化早期的都城,规模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相当,功能、布局也非常类似。

“基本都是在城市建设中发现的良渚早期的地层和文化层。”在这些地层中,专家们曾发现作为都城必须拥有的城市供水系统——上千口古井。“我们最后把井圈都带了回来,确定了是良渚早期的。”张照根说,在考古工作告一段落后,这些地层和文化层也就没有被保护留存下来。

“太湖一带,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密集地区之一。”张照根介绍,苏州的良渚文化大多沿吴淞江两岸分布,除草鞋山和苏州工业园区琼姬墩、东湖林语小区、澄湖、独墅湖之外,还有吴中区甪直张陵山、郭巷新郭河,昆山张浦赵陵山、姜里、巴城绰墩山、巴城皇宜山、千灯少卿山等,形成了四周有墓葬群(墩)、中间有古井群(居住区)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这一区域出土的崧泽中期至良渚早期墓葬是全国同类墓葬中规模最大、密度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等级最高的遗址。”张照根说,“寻根溯源,苏州应该是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

但是作为中原以外地区较早兴起的一个独立的文明实体,又是什么导致了“良渚古国”中心进行了迁移,并最终迁至余杭一代呢?

张照根解释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内涝,而内涝是由于冲积平原下沉导致的。“我们这一片以前都是冲积出来的,人一多,大平原就会变成一个锅底往下陷。一下雨就开始有严重的洪涝灾害。”

天灾之下,古良渚人开始往高处迁移,这种迁移也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慢慢迁徙,最终到达了浙江的天目山一带。

03

突然消失的良渚文明?

根据各种良渚文化出土文化证实,不少专家认为,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具备了王国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史有可能被改写,它的长度不是5000年,而是5300年。

离奇的是,良渚文化从未出现在任何古文献中,对其起源和消失过程我们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考出出土的证据进行推测。目前,我国一共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约在300多处,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地层剖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说明它们消失在同一时期。

联想到夏朝前期,由于一场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引发了史前大洪水。有专家推测,这场持续了百年的自然灾害最终摧毁了良渚人构筑的巨大堤坝和他们的王国。

有专家分析,在良渚文化被大洪水毁灭之后,良渚人分成两支,一支迁徙到北方,最终被龙山文化吸收和融合;另一支迁徙到四川地区,给蜀人带去了先进文化,促使三星堆遗址开始爆发式发展。

令人意外的是,专家认为,后来太湖流域的吴越两国都与良渚文化并没有直接关联,其中越国人来自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是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吴国人则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

那么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影响呢?“中华文明起源不是单一一个点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庞大的根系,良渚文化就是主根系之一。”

张照根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考古的尖端课题,围绕良渚文化,苏州有许多事要做、许多谜要破,包括要弄清苏州大型聚落位置、这一聚落失落的原因、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的关系等。“建立草鞋山文化公园,是保护苏州良渚文化遗址的第一步。”

记者:夏天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编辑:铭铭

Hash:5165ea8e33c20b215cc20f56aa3853c166113169

声明:此文由 看壹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