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最后一片”通水背后:老农曾徒步万里寻水60年,如今建成“人工天河”

“水渠……水……”1993年,四川乐至县回澜镇五台山村,80岁老农姚四海流着遗憾的泪水离别人世。姚四海生前所在的川中旱区,是历史上有名的极度缺水地区,守望沱、涪两江却“十年九旱”。

15岁时遇一场特大干旱后,原名姚祥富的他改名姚四海,立志寻找水源。随后60多年里,他走遍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向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提交了600多份、累计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方案及示意图。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渡槽

民间在呼吁,官方也从未停歇。

1971年,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规划》正式提出兴修毗河供水工程的构想;2008年,四川作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决策,将毗河供水工程确定为重点水利工程;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上马……

乐至人早早来到通水仪式分会场,他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卢家坝渡槽

期盼了半个世纪,川中老旱区百姓的“吃水梦”终于实现,姚四海的临终“遗愿”终于圆了——2021年7月6日,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举行,毗河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通水后,岷江水自此流过成都平原,穿过龙泉山脉,沿着沱、涪两江分水岭上的一条长156公里的“人工天河”,流入川中老旱区,流入都江堰灌区未建成的最后一片灌区,230万人的吃水问题将得到解决。

瓶颈——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460立方米

川中老旱区,守望两江却“十年九旱”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川中老旱区的群众奔走相告,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半个多世纪。

“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在四川乐至县,老人们都记得这样一段顺口溜,这是他们过去常年念叨的。

乐至,地处沱、涪两江分水岭,境内无大江大河,水资源奇缺,曾是四川13个严重缺水县之一。翻开《乐至县志》等资料,记录了当地因缺水而大旱的不少片段:1426年,大旱,民多散亡;1582年,大旱,民断汲饮;1925年,大旱,贫民挖白泥充饥;1936年,秋后至翌年五月不雨,播种无水、吃水难,草木枯萎,民不聊生,饥民争以白泥、茹、草充饥;1937年,大旱,全县受灾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收成无几,十室九空……

流经乐至的毗河供水工程一期卢家坝渡槽

曾任乐至县县长的王隆瑛是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里工作的。“十年一大旱,五年一中旱,干旱年年有。”在他的记忆里,1963年、1969年、1979年,乐至都发生了特大干旱。谈起1979年那场大旱,他记忆犹新,近百天的春旱、夏旱连伏旱,溪河断流、塘库干涸、井水枯竭,农田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土地裂缝大得能伸进去一只手。那时,全县两千多村组人畜饮水困难,农民昼夜排队守井等水,县城由8辆汽车和拖拉机日夜不停地从50公里外的资阳简阳沱江运水分供。“地里没收成,我到回澜镇慰问时,看见有农民吃桑叶,那种心情,说‘震撼’都不能形容,于是陪着他们一起吃桑叶,体会老百姓的苦”。

2006年、2007年,乐至连续旱灾,春旱接伏旱,180多天无雨,为保县城供水,将8座水库抽干,靠6级提灌提水,才得以勉强维持县城供水。2018年春夏,乐至再次遭遇连旱久旱,河库塘堰水位下降,田块地头因旱龟裂,小春作物因旱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县城限时、限压供水……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渡槽

摊开四川地理版图,“十年九旱”的不止乐至,成都金堂、简阳沱江以东,资阳雁江沱江以东及安岳全县,以及遂宁安居区大英县等地也备受缺水之苦。地处沱江以东、涪江以西,也是川东伏旱与川西春夏旱交错地带,这里地广人稠,人们守望两江却望水兴叹,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4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五分之一、全省人均量的六分之一,是声名在外的川中老旱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寻水——

老农徒步万里寻水60多年

从民间的开渠引水呼声到官方不懈推动

姚四海出生在乐至,家乡回澜镇五台山村便在分水岭上。“当地有一个说法,哪个仙人在脊梁干山上开一条水渠,水便可以自流下来灌溉了。”此前,姚四海的小儿子姚孝吉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说,父亲听信这一说法,“开渠引水”的想法便一直埋藏在父亲脑海里。

1928年的一场特大干旱,农民颗粒无收,有人甚至被夺去生命,时年15岁的姚四海便立志为乡亲寻找水源,解决世代缺水之苦。“父亲本名‘祥富’,上辈寄托他祥和富有。立志找水寻源为己任后,他在15岁时自己改名为‘四海’,意为取四海之水救旱灾,造福民众。”姚孝吉说。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渡槽

自那一年起,姚四海便经常背起行囊,外出寻找水源。熟知姚四海的村民们知道,他贩过盐,做过木工,寻水途中的开支便来自这些行当挣的钱。据《乐至县志》记载,自1928年开始寻找水源到1993年去世,姚四海的足迹遍布四川五大流域的山山水水,徒步上万里,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凭着对水利事业的执着追求,殚精竭虑研究水利设计,察山势走向、观江水涨落、测地势落差,取得了大量水文资料。其间,他先后多角度全方位设计,制作出600余份、累计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方案及示意图,并先后多次向中央及省市县相关部门奉献他的制作方案,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

“解决川中大旱,必须开渠引水。”这是来自农民姚四海的呼声。民间在呼吁,官方也从未停歇。

上世纪70年代初,成都市金堂县水利部门提出从成都毗河引水到达安岳县朝阳水库的动议;1971年,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规划》正式提出兴修毗河供水工程的构想,并于1974年起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论证,毗河供水工程由此真正浮出水面。

从那以后,王隆瑛多次找到几任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八方奔走,协调遂宁、资阳的7个县有关负责人在乐至召开工程论证会。即使是退休后,王隆瑛也凭着一张“老脸”,四处奔走,希望毗河供水工程早日上马。相关资料还记载,1987年3月,姚四海被特邀参加四川省毗河引水工程学术论证会。作为出席学术论证会唯一“农民专家”,他宣读了《关于川中地区多水源组合引灌的建议》。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渡槽

1993年1月,姚四海离世。儿子姚孝吉记得,父亲姚四海离开人世的当天,还回忆起几十年寻水的酸甜苦辣,吩咐儿孙世代相传求水利,在临终前还摸着儿孙说:“不哭……,水渠没修……我不死……,水渠……水……”就这样,姚四海流着遗憾的泪水离世了,“开渠引水”成了他的“遗愿”。

可喜的是,2000年,成都、资阳、遂宁三地联合向省政府上报毗河供水报告;2001年,四川省政府确定毗河供水区为都江堰引岷江水补水灌溉区域;2004年,水利部批复该工程;2008年,四川省委作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决策,并把毗河供水工程确定为全省重点水利工程;2012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此,毗河供水工程正式上马。

圆梦——

鱼之脊背造“人工天河”

解渴川中旱区230万人155万亩田地

2012年5月12日,跨越半个世纪的期盼,毗河供水工程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动员。2014年8月28日,乐至段开工。2015年4月,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毗河供水工程总体布置示意图

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省腹部经济区“五横六纵”水资源战略配置体系的大型骨干工程,是川中老旱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大型水利民生工程,毗河灌区也是都江堰灌区未建成的最后一片灌区。工程涉及成都市的新都区青白江区简阳市、金堂县,资阳市的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的安居区、大英县3市9县(市、区),幅员面积714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17.66万亩(标准亩)、供水人口489万人,渠首设计流量每秒60立方米。工程主要功能是以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顾生态环境改善等,根据规划批复,工程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55.06万亩(标准亩),供水总人口230万人,年平均引水量4.33亿立方米。工程引水枢纽位于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区的苟家滩,共建骨干输水渠道20条,全长381.36公里,灌区主要包括踏水水库灌区、新生水库灌区、蟠书水库灌区、丹山水库裕通分干渠灌区、朝阳水库灌区和赵家沟水库云合支渠灌区。其中,总干渠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安岳县朝阳水库,全长156.3公里,犹如一条“人工天河”建在鱼之脊背。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最长渡槽——蒋铜渡槽

2019年底,一期工程总干渠自验式通水试验顺利完成。今年5月底,总干渠通水验收进行。7月6日,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枢纽,及资阳、遂宁等地的分会场同时举行。

“一期总干渠通水后,解决了金堂、简阳、乐至、安岳等县城及沿线部分乡镇半个世纪的‘吃水梦’。”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筹建组资阳市筹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水后,灌区内二、三产业及部分第一产业的用水得到保障,将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

乐至人早早来到通水仪式分会场,他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卢家坝渡槽

通水了,灌区内的群众高兴不已。“小时候,一个队的人喝一口井的水,遇到天干的年份,每家每户首要准备的就是水,有时甚至要去很远的地方找水、挑水。”在乐至县童家镇李家寨村村民刘军的印象中,天干时,除了饮水困难,种庄稼也是“靠天吃饭”。“水来了,水来啦!毗河水来了……”通水那天,刘军和村民们奔走相告,来到干渠边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开。

不仅如此,遇到干旱的年份,乐至县城饮用水源的水库囤水明显减少,甚至见底,县城也会限时、限压供水。“最近一次就是2018年。”对于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乐至海天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期待了多年,“通水后,水源充足了,乐至县城限时限压供水也就成为了历史,居民的吃水问题再也不是难事。”

“父亲,您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在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实现通水后,7月初,姚孝吉将一瓶流到乐至的毗河水洒在父亲姚四海的坟前。

愿景——

二期工程有望明年开工

建成后让川中旱区变千里沃野

最近几年,在全国两会及四川省两会上,均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议,希望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尽快上马。在他们看来,一期工程完工,解决了“引水”问题,整个毗河供水工程只能发挥三分之一的效益。只有上马二期工程,才能充分发挥毗河供水工程“引”“调”“蓄”的总体功能,最大化发挥毗河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川中旱区“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问题,让川中旱区彻底变成千里沃野。

毗河供水工程新都取水枢纽

据了解,毗河供水二期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62.6万亩(标准亩),供水人口259万人,年平均引水量5.2亿立方米。总干渠从龙泉山隧洞进口一、二期分水点起,由西向东,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安岳县朝阳水库,渠首设计引水流量每秒38立方米。此外,工程还将新扩建踏水水库、赵家沟水库、宝石水库、丹山水库、新生水库、城西水库等6座囤蓄水库,以及7条干渠、5条分干渠、5条充水渠、15条支渠,工程静态总投资约240亿元。

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筹建组资阳市筹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建设征地红线内的实物调查已基本完成,正在加紧开展项目其它前期工作,“力争二期在2022年9月具备开工条件”。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编辑 张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Hash:21bf41d310386a439e1362bbbc794c60d9efa4c3

声明:此文由 红星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