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藏着一座老庙,以灵验著称没有和尚不收门票

在描写宴石山的诗句中,以清朝诗人沈颢最为知名。“石与众山异,四方如削成。上有三秀芝,历久鲜枯荣。”不过,宴石山中最有名的景点却是宴石寺。

宴石寺位于广西玉林博白县城南流江边宴石山一侧,唐朝时期(公元865年),由节度使高骈奉旨攻打南诏的时候所建,南诏就是现在的洱海一带,当初被分为6个小国,有6个国王,南诏在其他5诏之南,并且灭了5诏统一了洱海,当初高骈途经博白宴石山,看山上巨石奇异,洞穴深奥,便选中此地作为建寺所在。

宴石寺有“洞天”和“洞地”之分,天、地分别置有佛像,“洞天”被称为宴石寺,“洞地”被叫做静默堂。乍一看,洞天和洞地所在的岩石,像被劈开一分为二的巨石,从巨石上露出两处洞穴便是这寺与堂的所在。中部岩石从石顶上倾泻下一条小瀑布来,水流不急的时候,便常年滴水,叮叮咚咚,声不绝耳。

寺和堂建于凹在半山腰的两个山洞里,尤如刀削般的岩壁上张着的两个口子,一大一小,面积都不算大,并且各自修建了台阶,拾阶而上,便能步入洞天、洞地的心腹。

春天的宴石寺,佛龛前香火缭绕,满山的翠色与鸟语花香,给这座寺增添了几分灵气。从山脚的古树下拾阶而上,“宴石寺”三个大字便进入视线。寺门上有门联一对:宴会群仙地,石开一洞天”。做对联的并非唐朝高骈,而是南汉都监刘崇远,就连寺内的佛像和五百阿罗汉、十六罗汉均由他请工匠重修打造而置。寺内右壁上的寺号------“觉果禅院”四个大字出自于南汉皇帝刘晟之手,寺庙建成之后,由皇帝亲赐,之后,被人刻于壁上。刘崇远还把建造过程立碑记之,这块碑便存放在寺门左侧的碑廊里。

传说,刘崇远是个清官,经南流江乘船上任路过此地时,见寺内仙乐阵阵,却不见人声人影,认定此寺必灵,便在寺前许下求佛祖佑他三界连任的心愿,并在宴石寺内许下重建寺庙的宏愿。此后,刘崇远竟然连任五阶,但却无钱修庙,直到20年后,才机缘巧合得到一笔钱得以还愿。洞内还有一天梯与出米洞,各有传奇神话故事。

宴石寺以灵验著称,但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虽然宴石寺是博白县境内佛教的发源地,清朝时期香火鼎盛,得诗人争相咏诵,但不知何因,现在的宴石寺香客寥寥,寺内也没有和尚,并不设门票,只有守庙的人使香烛常燃,一心供奉着佛像,燃香时,烟雾熏着岩壁,在壁上留下些烟熏的痕迹。

从宴石寺下台阶,再走向另一侧的台阶,但见山间突起一块白壁,待上前推门一看,又是一番洞穴天地,这便是静默堂。

从山下看静默堂,好似仙界中的一座小小宫殿,若配上仙乐和云雾,便更似人间仙界了。沿台阶而入,静默堂格外空旷,墙壁上留着文人墨客写下的诗词墨宝,笔势龙飞蛇舞,内容赏心悦目。洞内深处,摆着供桌供奉着几尊佛像。

宴石寺从唐朝初建,一路历经南汉、清朝修建、扩建,终有了今日所见的小片面积,就连佛像也有了泥雕、木雕和铁铸,让人不得不想象唐朝节度使高骈1000多年前初建庙时,会不会简陋得只容纳寥寥几尊佛像呢?不过,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大,显灵则灵,这座不因功利而供奉的寺庙,实在是难能可贵,不可多见。

Hash:0438a71c271cd8c3a3ac561163534d8cb6446332

声明:此文由 开心菜菜慢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