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独享朔州崇福寺 感受文明的传承

朔州古称马邑,地处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世界交界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朔州现在最出名的古建是老城内的崇福寺。从火车站向西走不远就看到一处南北向的城墙夯土遗址,墙边新建仿古建筑群。崇福寺在北侧街边。

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据说由唐代著名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尉迟敬德因被后代奉为门神,得到各界人士爱戴,华北各地也多有寺院由其建造的传说,有人统计竟有30多处。这个传说很大程度上是元明以来民间文学发达和佛教世俗化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家乡的崇福寺自然十分愿意标榜和一代勇将的关系,为自身安全祈福。史书记载尉迟敬德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明显早于现在可知崇福寺的建造时间,民间信仰选择忽视了这一事实。金天德二年(1150年)寺院大修后改名为“崇福禅寺”。

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二进院中间是面阔5间的二层楼阁建筑——千佛阁。它在明以前是寺院里的藏经楼。按说藏经楼阁一般被安排在寺院靠后的院子里,这里却和泽州青莲寺上寺砖石结构的藏经阁一样,被放在二进院。明重修后供奉佛像,更名千佛阁,不过佛像早已不存。稳重大气中透着一丝秀丽。据说根据唐时大藏经阁式样仿造的,是明代楼阁建筑精品。殿中高1米的弥勒佛,东边是几尊砂岩造像高1米左右,西边7尊贴金檀木造像——一佛四菩萨二罗汉,是当地出土或来自其他寺院的文物

三进院落中央是明代重建的大雄宝殿。两侧配殿东边是文殊堂,西边是地藏堂,内部塑像已不存。按一般寺院惯例,文殊殿对应普贤殿观音殿对应地藏殿,这里相互对应的却是文殊殿和地藏殿。

四进院核心是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的主殿弥陀殿。高2.4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的大殿沉稳庄重,长41米,宽22米,高21米,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弥陀殿”竖匾还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原物。为扩大内部空间,大殿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减柱和移柱法。殿顶上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当中的将军塑像神志昂扬,两旁各站一位动感十足的力士,动作舒展,在殿下望去其身形好似空中飞人般美妙。屋脊上的神兽也是威武异常。

大殿精致的门棂窗吸引着无数访客。这些保存完好的金代镂刻透心图案纹样据分辨有15种之多: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

来到大殿内部,即进入幽深的历史艺术殿堂。佛坛上是“西方三圣”,全身鎏金的弥陀佛居中,左观音菩萨、右大势至菩萨。主像两侧是谦恭温柔的胁侍菩萨和高大威猛的护法天王。一位胁侍菩萨立像我认为最美,身材修长婀娜,尽显女性柔美,更有趣的是,菩萨的衣着还是露脐装。和佛光寺佛坛上的菩萨服饰十分相近。可见古人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封建”。至少金代艺人心目中,菩萨的美是可以这样的。主佛的华丽火焰式背光高12米,上面还有栩栩如生的伎乐、飞天。东西两座威猛护法天王塑像,极其孔武有力,动作夸张,肢体语言丰富。彩塑的质量大,人们以战袍上的飘带对彩塑做接地支撑。佛坛上的造像群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虽经过明代重装,但保持了金代的面貌未改。佛坛上还有后代供奉的若干小佛。

弥陀殿墙壁上保留着金代壁画300多平米,内容是净土宗说法图。中性化的佛和菩萨面部的小胡须、繁复华丽的服饰和千手观音为三大特色。崇福寺壁画东西两壁的说法图基本相同,主佛结跏趺坐,两侧有菩萨侍立,顶部画飞天。南壁西侧千手千眼观音,立姿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法器,有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东侧三尊佛和地藏、除盖障、妙吉祥三菩萨。北壁的佛、菩萨像有损。整体壁画以红绿蓝为主,色彩绚丽而庄重。

神秘的壁画让人膜拜,慈祥宽容的佛像使人心生向往,佛像和壁画一起烘托起大殿内神圣庄严的宗教氛围。

弥陀殿的建筑、壁画、塑像、棂窗、匾额等金代原物,整体能保存至今,弥足珍贵。进入弥陀殿就是走进800多年前金代的佛教世界,这可是原装的。金代艺术的杰作,确实可以引领现代人进入过去的宗教艺术氛围。

弥陀殿后月台相连的最后一进大殿观音殿也是金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屋脊正中瓦楼绿色琉璃瓦上有“天下太平”四字。观音殿内也采用减柱作法,增大了殿内空间。金代梁架上的之字形木构很有特点。佛坛上的贴金坐像观音居中,旁边是文殊、普贤菩萨。现在看到的这三尊明代菩萨都经过重装。

山西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主持了上世纪80年代崇福寺的修缮工作。从现在精美完好的屋脊、庄严的殿堂以及保存完好的壁画、佛像等众多瑰宝来看,崇福寺的修缮是比较成功的。在多年的山西访古旅行中,崇福寺的修缮都可以说的上是后来者的榜样。

不舍的向山门走去,才发现院里已无他人。山门被反锁,崇福寺里现在只有我自己。时间已过中午12点半,工作人员应该去吃午饭了,忘了寺里还有唯一的一位访客。

“有人吗?”透过门缝一看,原来是几个中学生想进来参观在叫门。“工作人员不在,我也没有钥匙给你们开!”我回答。反锁大门说明有侧门可以出去,但我竟然也没发现。算了,反正他们下午上班要开门的。我在寺里又转了几圈,最后坐在千佛阁东边的鲜花环绕的椅子上,静静地,看,蓝天上白云流动、听,钟鼓楼上铃铛声声。这样的奇遇让我终生难忘,真希望时间能过的慢点,再慢点。

那次以后,我多次重访,管理人员多了,也就再难有如此奇遇。

崇福寺门外是小广场,南侧是东西两座仿古院落。靠东的是尉迟敬德庙。作为著名历史人物和民间门神形象,朔州人对这位老乡的崇敬是可以理解的。靠西的是马邑博物馆。这里集中了一批早期文物精品,十分值得一观。

作为这座区馆的镇馆之宝,非曹天度塔刹莫属。

原来,崇福寺曾有一座镇寺国宝——北魏千佛石塔,又称“曹天度石塔”,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献文帝的内侍曹天度倾财祈福、悼念去世亲人,在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建造。石塔与云冈石窟同期,在艺术上有诸多类似特点。如处于对宏法比丘的崇敬,塔座的比丘雕像居中,两侧的供养人合十趋向比丘。供养人服饰为胡人装扮,估计是曹天度的亲属等。曹,西域胡姓、南匈奴山胡姓中均有。曹天度能入宫为宦官,胡人可能性很大。

曹天度石塔北魏天安元年(466年)雕于平城,正是开凿云冈石窟的时期,距今1550年的历史。对这座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雕造地点、纪年和愿文完好的9层石塔,已有多位文史学者考证。塔主曹天度,来自凉州。内小,即北魏宫廷里的宦官。云冈石窟创建者昙曜大师也是来自凉州。曹天度塔的石质和云冈类似,或许暗示其雕刻发愿和云冈开窟的历史事件有关联。而曹天度和昙曜大师本是来自同一地区,相识的可能性也很大。

仿木结构的石塔高2米,有9层,上面密布佛像,其中大像10尊、小像1330多尊,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造像石塔,为此后几百年间的各类造像石塔之先河。塔座上的魏碑体造像题记也早已成为名帖。曹天度不见于正史,造像记文字为研究者提供了历史研究信息。可惜的是,抗战期间,石塔的塔身和塔座被劫掠到日本,抗战胜利后才被追回。现在塔身和塔座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只有塔刹被坊间流传的一位名叫丁克成的当地人在抗战时期藏匿起来,20世纪50年代上交地方。这座国宝身首海峡两岸,是一段家国悲喜,是一段国宝传奇。如今残高50公分的塔刹,这珍贵的劫余,已藏之地方文物密室。我们在马邑博物馆里可以一睹其复制品的芳容。

博物馆还有历史、陶瓷、石刻、绘画等展厅,马邑这座边塞要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此基本可以有大体的了解。塔刹之外,出土西汉雁鱼灯(真品在太原省博,此馆内的是复制品)、辽金石刻尊者像、唐代墓志、辽代经幢等文物均有较大地方历史、艺术价值。

小广场上,几位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正临摹马邑博物馆的仿古建筑。一个小男孩在认真的画着,这是文明的传承,值得称道。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代代相传,或许小男孩的独特人生就从此开始了。

Hash:a566c1145676788c659b87668461c70e7fa376f8

声明:此文由 乐闻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