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河城

踏查时间:2018年7月29日

走 进 清 河 城

原创:孟庆志

小贴士:清河城明代兵城遗址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以北35公里处,它是明代辽东军事重镇,为建州女真进入辽东腹地的战略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兴建于明代成化四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河堡城虽经风侵日蚀,履遭战争破坏,但部分城墙仍依稀可辨。它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溪文保团队一行,将带你走进他,感知他的过去与现在……

清河城位置(旧图)

七月炎夏,鸟鸣啾啾,蝉噪吱吱,禅定一般的静,竟然是古老的清河城留给我们的印象。这里朴实无华,如解甲归田的壮士,不再细数曾经的刀疤箭疮。亦如羸卧夕阳的老牛,不再骄傲过往的奋蹄拓荒。走进清河古镇,你会被这里的安静所陶醉、被这里的平静所叹服、被这里的宁静所感伤。

很多人来清河城,都是被《明实录》《清实录》记载的“清河之役”所吸引,都期望在荒池废堡中感受到铁马金戈,都希冀在断垣残壁中体会到烽烟战火,却从未想遇到如此平静的古城

清河城城址文保碑

在潺潺的清河畔,你或许能看到大明军民戮力抗敌的身影,或许能听到女真马队战后余生的唏嘘。想当年,清河城站在通向辽阳的要道上,辖七堡、六十六个墩台,近二百里的边墙,宛如明王朝与后金之间的一道门闩,墙高濠深,角楼森森;红衣大炮,滚木礌石;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且雄兵顺民,上下同心,威震辽东,誓保平安。清河城的防御体系,堪称明王朝保土守疆的典范。可四百年前盛夏的那场生死攻守,清河城凭借坚城利炮,亦未挡住女真人的弓马骑射。虽然女真人攻城代价惨重,但是努尔哈赤从此不再惧怕外强中干的朱明王朝,开始明目张胆地进兵辽沈、列阵宁锦…… 现如今,红瓦铝窗琳琅,残墙遗迹留存无多。清河城东城的石墙基已被木杖和篱笆遮挡,只有远观,才能看出古城墙的大致轮廓。南城的滨河路透着别样的安逸,护城河在这里只是个词汇,河水与城墙渐行渐远。

老榆

在勃勃的古榆下,旁边新立的石碑和栅栏彰显着清河人的敬畏和顽强。古榆多次遭到雷击而中空的枝干,几年前竟然发出了新芽,转瞬又生机盎然。这不死的古榆见证了“清河一战,罕王屠城”后三百年荒城废堡、人丁稀疏。《光绪兴京乡土志》记载,到光绪末年清河城仅有旗户与汉户加在一起不过23户184口人,曾经号令辽东的清河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这郁郁葱葱的古榆也见证了明清更迭之际,清河城马市贸易的繁荣,每至集日,新宾抚顺等地贩卖牛马驴骡大牲口的老客纷至沓来,本地商民借地势之利,财源滚滚。现如今,这集市不再火爆,但是十日一集的习俗还是把流通和商机带给这古城,也让人气再次聚集,期待下一次的兴盛。

古井

在悠悠的古井旁,清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恒久不变地坚守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饮清河之泉,死为清河之鬼。400年前邹储贤拔剑长啸、挥斥奴酋,清河人浴血奋战、至死不渝,竟无一人投降,亦无一人幸存。清河人见惯了血雨腥风,也过惯了平淡无奇的日子,言谈话语中透着一股随意的祥和。烈日下,徜徉古井一侧,接过老乡递过来的泉水,一饮而尽,胸中生出几许清凉,两肋掠过一丝清风,俨然胆气横生,意欲叱咤,这古老的清河井水似乎蕴含着冲天的壮志、凌云的豪情,但愿这里再不会燃起烽烟,再不会举起刀枪。

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在城外的山头上,层峦叠嶂,起伏勾连,前几日的备课,我知道那些山顶上都有大明的烽火台,五百五十年前辽东名将韩斌在这里构筑了辽东边墙,既为守土亦为扩疆。四百年前老罕王撕开了明王朝的国防阵线,将这里列为隆兴之地,移民分封,把这里当作担当的舞台、拼搏的战场。现如今,青山绿水依旧,古城旧堡依稀,青云观法会益旺,老爷庙香火复兴,清河古城又成为太子河上游的明珠。

面对安静的清河城,我们放弃了采访、放弃了寻觅,悄然返回,悄然哼起《三国演义》主题歌: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 

8月25日,本溪日报洞天周刊05版刊登本文

编辑:本溪电波 一寸丹心

Hash:0734596cbfff33f278280cc6996750a42d164191

声明:此文由 印象本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