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路,以胜利为名!

胜利路,可能是招宝山人民最熟悉的一条道路了。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后大街,南至沿江西路,全长1040米。镇海人民大会堂文化广场、吴杰故居古城地标性都在这条路的两侧。而不少招宝山人知道,这条路的名字是和镇海抗战史这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紧密相连的。

胜利路的名字,源于“胜利桥”,这座桥曾横跨镇海护城河两岸,是老城通往甬江北岸的重要枢纽。而这座桥梁的最初建设者,却是侵华日军

▲上世纪70年代的镇海护城河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镇海成为了连接大后方对外通道的重要枢纽,许多沿海物资大多通过镇海进入宁波,再转道新昌金华内运衡阳重庆桂林贵阳等后方城市。因此,镇海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

▲镇海海关原址

1940年夏,抗日战争第一次镇海保卫战打响,7月17日凌晨,镇海口外日舰30余舰驶近要塞发炮,日军乘装甲艇在炮火、机枪掩护下于青峙、老鼠山间强行登陆。驻守当地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击毙日军近400名,伤六七百名,取得了中国抗战史中海防战役的第一次大胜。

▲胜利后的中国军队在镇海城内合影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日军第二十二师团、第十五师团、第十一独立混成旅、大本营直辖之战略预备队第五师团以及海军陆战队等部,伪军700余人,征拉民夫3000余,向浙东沿海地区大举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镇海由此陷落。

▲1941年镇海陷落,居民为躲避战乱四处逃难

镇海陷落后,日军为了方便镇海县城和甬江沿岸军用码头之间的交通,在护城河上架设起一座木桥,这就是胜利桥的原型。但镇海的沦陷并未磨灭镇海军民的战斗意志。在沦陷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镇海军民先后组织镇海“江南独立中队”、慈东游击队、龙山自卫队———慈镇(镇海)县大队等抗日武装,与日军和伪政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领导浙东抗战的

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撤退

1945年9月,中国军队重新回到宁波,并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镇海。在镇海解放之后的1951年,为改善城区交通,人民政府拆除日军建造的木桥并进行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水泥桥。而为了纪念镇海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和牺牲,最终这座新桥被命名为“胜利桥”。

▲镇海解放后,镇海百姓向解放军赠送锦旗

▲如今的胜利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城市发展的需要,镇海护城河被改造成城河路,胜利桥也随着消失。但胜利路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在抗战胜利72周年之际,这条路依然在提醒着路过的每一个人,不忘先辈的牺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Hash:89d99e2e35a7aad155ecc38bb788b187f6a4fd3a

声明:此文由 魅力招宝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