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历史的广东古村,由孔子后裔南迁兴建,如今是外来工聚居地

黄昏时分,一位憨态可掬的母亲,带着三个刚放学孩子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充满温情的一幕,让我不由自主举起相机拍下这张照片。与他们擦肩时,我听到她们讲的是四川话,跟大人攀谈两句,得知她们是四川人,在附近的工厂打工,跟一帮老乡一块租住在村子里。我前面闲逛时看到村子墙壁上贴着很多房子招租广告,当时我就好奇,这些阴暗老旧的屋子,谁会来这里租住呢?这位妇女的回答,解开了我的疑问。

罗格孔家村,位于广东佛山陶瓷名镇南庄,以前小镇附近分布着不少陶瓷工厂和陶瓷市场,后为了城市环境治理和经济产业转型,大部分工厂都已外迁,留下陶瓷营销店,重点打造全国最具人气的陶瓷地砖市场。

孔家村地处珠三角冲积平原,自古以“桑基鱼塘”著称,村子水系发达,河网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是典型的岭南水乡

河涌、古榕池塘、古祠...小桥流水人家,清新静谧悠然,来到村子,我一下就被村口这幅景致吸引。位于城边缘的村子,与外面近在咫尺的车水马龙形成极大的反差,恍如两个世界。河水贯穿村中,每条巷口都有石埗头,为了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洗衣挑水之用。黄昏时分,一个大叔正在跳水浇菜。

孔家村临水而建,天南圣裔祠与南庄孔公祠并肩而立,前濒河水,养金纳水,河涌左右护卫祠堂在村落布局上处于中心地位。文昌阁华帝古庙紧锁河水东流之下关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书塾公共活动建筑,民居则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筑群落。

村中公共建筑如祠堂、公祠等以三进三开间,锅耳山墙、龙船脊为多:民居大多为三间两廓带一层阁楼式;建筑装饰以砖雕、灰塑、木雕为主,是典型广府风格建筑。由于孔家村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村之东开辟新村,现旧村大致保存清、民国时代样貌民居和部分70、80年代建的民居。近年,村民自发性捐资近千万修缮的村中古建也按修旧如旧的标准进行维修。

据《孔子世家谱》、《南海县志》记载:孔子47代孙孔豪于宋绍兴年间建村,是时罗格围还是珠江滩涂地,时遭水潦,地价低廉。至后来发动建堤围(罗格围)以捍水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孔氏亦聚族而居,建村至今近900年历史,已发展至孔子第75代“令”字辈。

孔子的后人南居于此,自然非常重视文道。孔家村除了坐拥绝佳的风水,村子更是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村中分布有培堂家墪、华峰家塾、若浦书院、秋潭书室等家塾书院,在科举时代为孔家村子弟培养出了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3人、国子监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圣裔祠门前的旗杆夹林立,似向祖先报喜也向后人立范。

光绪年间,广东藏书以罗格孔氏“岳雪楼”为最著名。孔广陶在岳雪楼的藏书处称“三十有三万卷书堂”,以收藏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为特色。更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合称“粤省藏书三大家”。

沿着村前河涌往里走,会看到“文宗里”、“德祥巷”、“吉祥巷”、“吉星里巷”等富有文化韵味的巷道名,可如今的小巷老屋,显得有点冷清。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世代居住在旧村的孔家村人开始迁居到旧村东南方的新村,与新村格局严谨规划有序的现代化建设不同,旧村逐显破败荒凉,保护迫在眉睫。

不少人把空置的老屋,出租给一些在附近打工的农民工,因为位置好,租金低,农民工自然就成为老村的“新主人”。或许是因为老屋空间较大,不少农民工还把孩子接来,边打工边照顾孩子上学,享受着他乡变故乡生活乐趣。没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哪里都是故乡。

更多原创旅游资讯,请关注我的公众号:tzj5168

Hash:4ae1546802d8051682fbb47423f9d980b572be1c

声明:此文由 弹指间行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