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长城上的古城 万全

万全境内的长城

记者 谢 岩

近日,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新的宣化区、万全区、崇礼区。这是我市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栏目对三个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梳理,与读者分享。---编者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廷在辛南庄东十里筑城,一年之后(1393年)的二月,“置万全左、右卫于宣平废县”,“筑卫城。”在此筑城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有万无一失、防备周全的“万全之策”,取名“万全”。

1393年,“万全”一词第一次有了文字的记载。

万全,位于我市翠屏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

万全北沙城乡有一座老龙湾汉墓群,在对老龙湾至岸庄屯长约5公里地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7座墓堆,墓堆高6米左右,直径约20米,出土了大量汉代铜器、铁器、陶器、漆器文物。据文物推断,属“龙山文化”遗址。在其中的汉墓竖穴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纹陶器、贝质和石质利器。这些文化信息印证了万全历史的久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万全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活的迹象。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现今的万全北沙城古城遗址,是前秦时期的武罡城,秦相蔡泽曾在这个城堡居住过。到了汉代,县境曾置宁县。战事不断的东汉末年,居于此地的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远离战乱,选择离开。东晋时县置沦废。唐宋以后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占据的领地,县境内辽、金、元等古代少数民族部落遗址斑驳可见。北方少数民族陆续来到这里游牧,辽、金、元代,户籍逐渐恢复。辽代时,在现在的万全宣平堡置大新镇,金代在此置宣平县,在今天的阳门堡置阳门县。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除了宣平县。此时,北元不断骚扰入侵,明洪武二十五年诏命刘真和李彬勘定宣府,需在67处关隘筑城堡戍守,德胜口即是其中西路的一处关隘。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万全左右卫(今万全左卫镇),开始建筑土城

万全右卫城规模较大,功能完备,高三丈五尺,周长六里三十步。明正统三年(1438年),土城墙以砖加包,使得城池更加坚固。此后,明、清、民国进行了多次修葺、完善,万全城成为万里长城上的一座气势宏伟古城堡,曾经在戍边中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万全境内的长城。

被专家称为全国至今保存最好的古卫城的万全古城,坐北朝南,城墙东西长880米,南北长880米,周长3522.米,高12米。城堡开南、北两门,南为迎恩门,北称德胜门。万全城还有“轿子城”之说。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建有突出城外的两个翼城(存放粮草、兵械,以平时关闭,战时开启),就像轿子两边的杠穿。城外两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如同二根轿杆,将轿子抬起。城中建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恰似轿城的轿顶。南北两门都有瓮城,六个大门洞,四座城楼。南北两门还有土垣护城,是守将屯戍的大营所在。小土城外广阔的练兵教场,高大的点将台至今还有残址。

万全城内,功能齐备,有行政区、文化区、仓储区等,街巷和民宅设计合理。明朝,设立了万全右卫都指挥司,有参将、卫指挥、守备、坐营千总各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明、清两代,万全右卫城不仅是镇守边塞的军事重镇,发生过多个重要的战役,也成为坝上坝下方圆百里的贸易中心及沟通汉蒙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万全古城以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高超精湛被专家称为明代军事建制卫所制的“活化石”。

万全,因守卫长城而建立。它在张家口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位置。历史上与张家口互有领属,明清后,隶属开始清晰,界址也有了明确划分。

万全境内的长城。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万全的古代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邃的文化意蕴,古朴的建筑、独特的人文,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洗马林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万全洗马林镇洗马林村,始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再次重修。修缮后的洗马林城堡高三丈六尺,方圆四里五十三步,当时开有南门、北门和西门,并有瓮城。洗马林城堡是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宣府镇下西路中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清朝以后蒙汉通商的重要商埠。

洗马林镇内的玉皇阁气势雄浑、高大美观,是万全境内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玉皇阁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清进行过两次重修,通高20米的玉皇阁建筑面积为462多平方米,阁楼呈三重檐歇山布瓦顶、叠梁式建筑。二层大殿设有平座环廊,可俯瞰镇城全貌。阁前建有钟、鼓二楼,与阁楼主体形成高低错落、搭檐斗角之势。

玉皇阁至今还保留着“晾经节”的习俗。每到农历六月初六,都会将玉皇阁的佛教藏经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围绕玉皇阁的晾经,村里像过节般的热闹。百姓以此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万全知县张庆成到任后发现该县地近边关,读书人少,文风不振。便决意“设立书院作育人才,即以严厉民俗”。他召集城内大户捐银两,动工修建书院。据《万全县志创建万全书院》记载:“度地于学宫之西偏,鸠工饬材。刘茂才寒暑不离工。次期年而书院成。”万全书院(也称嘉禾书院),建于十层砖砌台阶上,气派轩昂,规模浩大的万全书院在存在的76年里,培养了人才,兴盛了教育,使万全民风清正。

张家口的戏曲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侯俊山。1854年出生在万全东红庙村的侯俊山,幼年学戏,13岁时因出演《十三妹》而一举成名,得艺名“十三旦”。侯俊山到京城唱戏后,很快红遍京师。38岁时进入宫廷为光绪和慈禧唱戏,成为一代名伶。清代大学士徐桐麟曾赞誉其:“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鲁迅说:“老十三旦七十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侯俊山一生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以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段戏曲历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磊庄镇的旧羊屯村古戏楼建于清代,戏楼建筑屋顶为三幢并联卷棚顶前坡改歇山式。面宽13.7米,进深8.5米,高1.2米,建筑面积116平方米。该建筑匠心独具,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其因材施用,显示了民间工匠遵守木制建筑结构的基本营造法式,构思极为巧妙。

万全打棍是万全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逢年过节,在热闹的民间社火表演中总是特别的引人注目。艺人们把传统戏曲表演和武术元素融为一体,使用穗子棍、短棒、齐眉棍等,用二龙头、不见天、大十字、老八点儿、三点头等二十种打法进行表演。表演者按戏曲要求扮装,每场一段武打片段。开打时,双方将领各带一队人马,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气氛热烈,场面惊险刺激。万全流传的打棍戏有《岳飞大战金兀术》、《敬德把关》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伴随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万全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兴的城市格局浑然一体,老城古韵与新城魅力相得益彰。万全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走过历史,书写新篇章。

Hash:77582cbb4669e85292170c3628ab9f01ba2ae831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