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见三座乡村古戏台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江湖游侠

6月9日,蓝天如碧,竟无一丝云彩,田野上吹拂着轻微的凉风。《原平故事》部分特约作者驱车向原平城区的东北方向疾驰,这一次的采风活动是“原平东北山区寻访古村落”。

在这一天里,我们相继参观了白石村、西峪村和峪里村的三座古戏台。

(白石古戏台)

走进白石村,先穿过长达15米的“安澜”石砌门洞,再穿过“山川秀气”石砌门洞,一座古老的戏台就在眼前了。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戏台,坐东面西,东西长7.3米,南北宽1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顶部好多地方已经坍塌,萋萋荒草和灰灰瓦松在破烂不堪的屋顶苟延残喘。戏台底部为条石铺筑,后檐设廊。戏台上堆放了许多木材和秸秆,显然被遗弃很久了。仰头看梁架,看到有不少黑墨书写的字迹,仔细端详,中间梁上写着“峕大清乾隆十三年季春二十八日”的字样,还有“功德主壬子科举人兰尔澍、太学生兰尔灏,总纠首布政使经历兰玉香、兰桂林、兰培生,众纠首赵德昌、张祥、兰秉、兰琮、兰遂”的字样;前梁上也有字迹,写着“峕大清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一日重修”。

(西峪古戏台)

在西峪村的村委会大院后面,有一座古戏台高高地筑在山脚岩石上,从背后看像极了二层楼房。由旁边的山道攀援而上,才看清了整个戏院的景象。原来戏院并不小,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神棚,戏台坐东面西,神棚坐西面东,相对而立,都雄踞条石大砖砌筑的高台上,前脸均由木板遮护。神棚前设月台,也由条石和大砖垒砌,一株业已枯死的楸树依然钢筋铁骨般挺立在月台前。神棚东西长7.3米,南北宽1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其封闭较为严实,看不到内里的情况。戏台东西长9米,南北宽10.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施装饰性斗拱,平身科每间一攒,有点像金元时期的木作。

戏台一侧有破烂的口子可以侧身钻进去,里头空地上放着一个白茬棺材和三个老式扇车。再看三面墙壁上,有各种颜色的笔迹,混杂在精心绘制的壁画上和空白处。仔细辨认字迹,竟然记载着不少旧日信息,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多个历史时期,发生在这座戏台上的“戏事”多有记载。比如北墙上有:“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初一日杨玉花、贵金旦二人大打架”“同胜园班在此,班主五位,七百黑、筱十六红、正旦杨二女坤角、贵金生、水鲜(仙)花、麻子红。”还有写在壁画中堂上楣的:“民国二十一年□□初一日立,大黑七百黑每月大洋七元、正旦金斗旦每月大洋五十元、正生□□生每月大洋三十五元、小旦一朵云每月大洋五十五元、正红筱眼红每月大洋四十五元、三花莲(脸)林木旦每月大洋十九元、老旦宝元旦每月大洋十元、二小旦罗罗旦每月大□□□□、拉厂王银山每月大洋八元。”

北墙上还有“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在此□□”“崞县联村剧团……青衣刘桂婵、正红小果子、老生李金锁、小生苏全堂、三花脸庞生才……温巨蛾、苏秀平……文场贾润瑞、孟明科……公元一九五七年六月十日提笔人张志仁留念。”

后墙上有“叹菩萨(七绝):古刹钟声震长空,香烟缭绕入白云。俗夫亿万求生平,奈何金身是泥□。”还有“虎卧深山鸟入林,云龙相会鱼得水。榆次晋剧团团长王忠在此,李海源留。”还有“姚四有在此一乐也。”

后墙上还有“民国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吉立三天,五台全喜成生来知命,君子不院天,文有老班主双盛和班合同四好人。”还有疑似文字游戏式的“龙凤舟山清流水,过南湖海为朋友。”

南墙上有“程补和在此一乐乎也”等许多意义不大的字迹。

攀上石地坪的山坡,本想看看这里的旧戏台,但庙院锁掌柜把门,只好向山下的峪里村进发。在峪里村,我们找到了这里的古戏台。

(峪里古戏台)

峪里古戏台坐南面北,东西长7.4米,南北宽7米,建筑面积约51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戏台前面筑有长条石台基,台前围有青石雕花栏板、栏杆,而奇的是,最前面的两根明柱也为整条青石雕成,正面浮雕楹联一副。上联是:“警世化民处处要从台上现”,下联是:“演今扮古人人请作镜中观”。据梁架题记,戏台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康熙二十二年(1683)毁于地震,三年后重修。只可惜这座戏台毁损严重,后墙早已不存,顶部和西墙坍塌多处。

三座古戏台,让人了解古庙会和戏剧史,真的不虚此行。(江湖游侠 摄影

End

Hash:8683510d9bba16b0a61c2a3656ca8201306bfa7f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