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威远这里矗立着一座百年古祠堂!

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里,古祠堂,数不胜数,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各俱特色,造型别致。新场镇三佛村有一个祠堂,墙上有烧制特别字样,除此,这个祠堂还有一特别之处,门架柱和门额都是石筑的,就连门上的对联也雕刻石门方上,门额牌方(匾)上也是雕刻有各种人物活动和花鸟

这座祠堂正位于浑然天成的三尊佛下面约两百米处。无论从新场方向还是县城方向前往都有平坦的水泥公路直达。

建造特别

以前是一座上下两厅的独立大院,现在周围都新建了不少房屋,已被掩映。特别是祠堂出门左前方那栋楼房和正前方的楼房把祠堂视线遮挡后更难以显派,就是在村子外面也可能会擦身而不见。

走近祠堂,那10多级台阶就足让人感到以前院落的气势,再抬头仰望,那大门才叫个气派,门框(方)是用方石柱子立架而成,上面刻着长长的、让现代人不易看懂的对联,字体和每一笔画找不出任何破败。石门额上的横批两头刻有读书、耕田、花草树木等画作,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工匠功底和该族人的旺盛。站在大门口往里望去,三道大门既一眼看通,又感觉望而不透,观者自觉已临深宅大院。

进入大门,是这座院落的下厅,中间既是大厅,也是通往上院的过道。两边本是木架房屋,从墙壁到楼板都是木料,隔墙全是用圆木穿斗而架立,每一根木柱脚下都有一雕龙刻凤,构图精巧的石墩(柱处石)。两边的房屋像豆腐块似的分别隔为6间,均为一楼一底。墙上还设置有枪眼。

走过下厅又是一石阶,拾级上到上院,院坝全是用石板铺就,现在仍然平整如初,能明显看出,此工程工匠不懂豆腐渣工程。站在院坝回头看刚出下厅这道门,仍是石门框(方)刻的对联。

上院是个四合院,正房还有一半是老屋,另一半已被人重修成了现代楼房。两边的厢房虽不完整,还照样历历在目。所有门窗都基本雕了花。

院落的基脚每一条石头都过了细錾,不难想像,这座房屋的主人有多坚实的经济基础,否则是请不起这么高级别工匠来慢工做细活的。墙砖全青色,要么会看到砖烧制有“李敦本祠”四个字样。问及当地的老人们,这“李敦本祠”是啥意思,包括这个院落的后人——现在82岁的李希林也不知道。经请教县文馆所的副馆长徐超,徐超说:“可能是这个祠堂的名称标致。”根据这个意思再查资料,应该是李家的敦本祠。敦本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宋书·武帝纪中》,意在注重根本,这个意思与该祠堂联系,意思吻合。

宅居考究

这个地方以前既没有公路,也不是大路或要道,祠堂的族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造这么讲究的祠堂呢?

据这个家庭的后人——今年80多岁的李希林介绍,他们这一族人上川来就很有钱,还有人做府官,现在该家族都还有人在云南成都任职。祠堂的创建主角——李希林的爷爷李让三,解放前在县衙门当收资所长(即现在的税务局长),后来又在新场当团总(当时新场最大的官),有钱有地。便组织6兄弟(爷爷辈)也就是6房人,建造祠堂,实际后来6弟兄都住在这个祠堂(院落)里,是请风水先生找了好远好久才找到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占地约4亩。砖瓦都是专门建窑,特别请师傅烧制的,一共40多间屋。到现在大约在150年左右。

就在这祠堂旁边居住的村民、今年78岁的李仁贵说,爷爷那辈是李让三家的甸户,爷爷说,那个时候,这个院子里兴旺得很,长期都有一些名人和有钱人在这里来拜访李让三,坐下来打牌,一摆就是十几桌。李让三坐在摇摇椅上,轻轻摇动,抽的着烟、喝着茶,听下人给他汇报家事差事,很是资格。

解放后,因李家是大地主,房产、地被穷人分了,家人全部被分散到了二峨、三佛村或自己到外面去安了家。李仁贵也在这里分了两间屋,除了下厅是集体财产,其余都分给了私人。后来大家嫌住在这里拥挤,都在别处修了房子,只有两家就地重修,老房子一直没人管理修缮,不过就凭这老房子自身的生命力能保持到现在这样,这房子建造的质量有多好,自然不言而喻。不失为100多年前一种建筑文化和家族文化的代表。既可欣赏也可研究。

Hash:1dea91d6e683260f938b61293f808ebce010ed36

声明:此文由 威远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