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屈肢葬消亡于汉代,京津地区现屈肢葬汉墓,原来它消亡前是这模样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人们曾经十分普遍地采取这种葬式;这一带还将其作为下等人的葬式,和上等人的直肢葬区分开;使葬式表达出非常鲜明的等级;这种等级直接对应了社会的不同阶层;关中地区是秦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由于商鞅变法,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受到削弱,于是下等人的墓葬中也出现了直肢葬;到了西汉时期,屈肢葬已经消失不见;然而在京津地区,考古队却发现了十余座屈肢葬汉墓;历史上最后的屈肢葬是什么模样呢?它们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多年来,京津冀地区发现、发掘的汉代屈肢葬墓已有数十座,时代贯穿西汉一代,部分可能晚至东汉初;一些地区仅有个别发现,且为相对独立的单体墓葬;由于是屈肢葬存在最后的墓葬,所以总体数量不多,如天津北郊双口镇东北汉墓、河北承德平泉杨杖子村汉墓等;一些地区墓葬较为集中,如北京市北部及河北省石家庄东部南部邢台西北北部邯郸西部与南部等,这些屈肢葬墓,多与其他墓葬位于同一墓地中;其中一些墓地中的汉代屈肢葬墓数量仅1~2座,如河北阳原三汾沟M4、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M3等。

在这些墓葬中,专家发现一个特别现象:有一些骨架,或双下肢微曲,或一腿屈曲一腿较直,部分手臂亦屈曲,如昌平史家桥M17、内丘张夺、以及河间东文庄的部分墓葬;这些微屈肢葬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专家推测,这种葬式的来源有两种可能;其一,墓主生前或许是来自关东诸国的移民;历史上,中原地区已发掘的西周墓葬几乎均为直肢葬,但自周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后,河南山西、河北各地大范围地出现下肢微曲的屈肢葬;然而到战国中期以后,直肢葬复又成为上述地区的主流葬式;由此可见,微屈肢葬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因为民众迁徙;第二个原因,它们也有可能是是屈肢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为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向直肢葬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过渡形态。

在研究屈肢葬汉墓的过程中,专家发现第二个现象是:屈肢葬墓数量较多者很少见集中分布或统一规划,仅极少数在局部略显集中,墓葬的具体方位和墓向亦不统一;且位于某一墓地中的汉代屈肢葬墓与直肢葬墓共存;这里有的墓地屈肢葬墓集中于汉代,有的则有一定数量的东周与秦代屈肢葬墓;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屈肢葬的落寞,一方面,这些墓葬体现出远古葬俗的延续和发展。

在这些凌乱的屈肢葬汉墓中,专家摸索出其中存在一些规律,是什么呢?

在内丘张夺墓地中,二号遗址的编号是“TG2M9”的墓葬位于家族墓地南部边缘;另一座墓葬TG7M21位于家族墓地东南边缘;TG3M52与M57位于家族墓地东北边缘;村南Ⅰ号墓地的TG4M34位于家族墓地东部边缘;2号墓地的TG2M32位于家族墓地北部边缘;这几处墓葬都是屈肢葬;很明显,它们都是位于家族墓地的“边缘”;考虑到汉代家族墓地中墓葬分布排列,及屈肢葬墓时代与附近墓葬较为接近等因素,大致反映出,多数屈肢葬者身份、等级相对较低的特征。

专家发现第三个现象是,合葬形式大多都是异穴,两墓并列;但又多种多样;怎么理解呢?如内丘张夺M9与M8号墓;M9墓主男性,屈肢葬,而M8墓主女性,直肢葬;又如,邯郸建设大街M15与M14,M15无棺,墓主女性,屈肢葬,M14有棺,墓主男性,直肢葬;说明汉屈肢葬墓的墓主或男或女,变化多样;具体来看,屈肢葬与非屈肢葬者合葬十分常见,而屈肢葬者共同合葬则少见。

总体来说,汉代的屈肢葬,已经明显呈现凋零之势;但是在一些地方,它仍然存在象征等级的意义;至于屈肢葬墓中,“花样”的合葬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屈肢葬汉墓》《考古》《文物》】

Hash:efc48a1c090f7838198cd7505b042159f313df73

声明:此文由 谈古论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