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人高文治忆:献县县中的始末

1947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是为转折点,我军由战略防卫转入战略进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主战场在敌占区。同时,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保田保家乡口号下,广大青年踴跃参军参战,胜利捷报频传,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准备干部接管政权。1947年6月,冀中行署决定,在:八专短师:的基础上,成立:冀中第三中学:,除了原:八专短师:人员外,又从各单位工作人员中,选调了旧社会大学毕业的人员,充实到教员队伍,如:张其鸣,王汉瑶,韩君玉,赵可权,杨一表等人,河间县长梁广义当校长,地址在河间行別营村。

学生来源有两种,一部分由任邱,河间,肃宁献县,交河县,选送有一定文化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入学,另一部分是保送的革命干部子女,其中就有马本斋女儿马国瑞,本校老师杨一表的儿子杨静宇(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已离休,李友青(天津解放后其父接到天津上学)等等。

学校刚成立时,没有宿舍,课堂,就住老百姓家,树荫就是课堂,人座铺盖卷,大腿当课桌。没课本,上课就讲时事政冶和毛主席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老师讲的活泼动听,学生听的非常认真,学习气氛空前高涨。时间不长,学校就迁移到献县张庄天主教堂

张庄教堂建筑宏伟壮观,号称:华北第一堂:,教区分东西两大部分,有围墙为界,西教区北半部分是:修女:院,南半部分是:普济医院:,东教区北半部分是中外神父和修士居住,南半部分是中学用房。东教区有两经堂,现存的小教堂是中学礼堂。每周一次校会,由校长作形势报告。学校有了教室,全是新桌橙,宿舍,饭堂,教员分住单人房间,学生宿舍是大通铺,土坯垒的饭桌,表面用白石灰抹的,吃饭时每桌一盆菜,十人一桌。

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大小不一,就进行了统考,其后,根据年龄和文化不同,分为六个班,一二班为速成班,学制一年,三四班为正规班,学制为三年,五六班为补习班,学制三年半。此时:冀中第三中学:更名为:河北省立献县中学:,学生佩戴校徽为:省立献中:。按照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分配,学校经费由省拨付,党团关系,供养供给由县负责。

学校组建党总支,每班成立党支部。班里都有党员,少则四五人,多则八九人。但凡学生年龄不满十八周岁,接党章规定,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党支部成员,由党总支指定。党的:七大:以后,不满十八岁入党的也不少,但必须十八周岁以后,才能过正式党员生活,时称:年龄转正:。

有了党组织,还要建团组织,当时献中没有团员,由谁发展团员呢?经请示团县委决定,先由党组织推荐部分党员入团,由他们发展团员,待有了团员,选举产生团支部,党员则退出团组织。

1949年元月,平津战役结束,天津的解放,给献中建设带来发展机遇,从天津买来发电机,按装了电灯,以前晚自习用汽灯照明,又买了制式运动器材,蓝球架,单双杠,乒乓球案子,铅球,铁饼,垒球和教具。

环境稳定了,校址固定了,组织建全了,学校开始走向正规化。1948年,又招收了高小毕业的学生,生员已过千余人,招生范围除上述五县外,又新增了饶阳,蠡里,大城文安四县。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自然,音,体,美。平津解放后,又分来部分大学毕业生,教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

那时社会活动很多,学校组织腰鼓,组队编排节目扭殃歌,结合土改,忆苦思甜,宣传胜利消息。平津战役结束后,第四野战军,内蒙古骑兵,几十万大军南下,队伍浩浩荡荡,每次县城过队伍,学校都参加欢迎欢送,有时还和部队搞联欢,搞球赛,部队也给学校放无声电影

学校迁移到张庄教堂后,北平国民党部队,曾两度派遣国民党空军,每次两架次空袭中学,为防空,在校南边沟坑挖了防空洞,进行防空演习。

为使学生熟悉,了解,认识城市,还专门组织学生步行到泊头参观,泊头火柴厂,卷烟厂,自来水厂,火車站,并登上火車实际体验查看,真是大开了眼界。虽然来回很累,有的同学脚磨起了泡,但全都很是兴奋不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每天都升降国旗,升旗时,要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如不在现场,听到升旗音时,必须原地立正,以示对红色五星红旗的敬重,因为,国旗的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理应受人尊重和爱戴。

学校虽然正规了,但并未改初衷,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抽调学生参加工作。抗美援朝开始,便从学校抽调了陈崇禧,祁家勇,高文治,南远宝等十二人,到省军区机要训练队受训,走时匆匆,没开欢送会,每人发给十万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壹拾元,即由军分区机要科牛科长带走,经保密教育业务培训半年,毕业即分到杨成武二十兵团,随即,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参战。以后又抽调唐汝芳等人参军,到省军区参训队受训。那时规定,中学生参军,即享受排级待遇,大学生入伍可享学连级干部待遇。

1953年,:省立献中:搬迁至泊头,更改为:泊头一中:。

历史的回忆,弹指间,已掠过七十余载,本人已步入八十五岁高龄,且记忆性差,写字手指发抖,漏,遗,错,在所难免,还望知情者,多予指正,先期谢谢你们!

高文治简介:男,出生于献县尹屯村,初中肄业,1945年入党,1948年入:八专短师:训练班学习,并参加工作,是年秋,保送冀中第三中学学习。

1950年11月,在河北省军区机训队受训,结业后即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回国。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健在的革命老战士之一。

1956一1958年,在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平叛,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在西藏二十年间,先后参加中尼友谊公路,加查军用急造公路建设,参加了拉萨国防首脑工程和中央:606:等坑道工程建设。

在部队先后任译电员,机要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团副政委。

1979年转业到沧州市,任地区第一建筑公司经理。

1980年,调地区建筑设计处任副处长,党支部书记。

1985年借调到地委整党联络组任组长,乡,村级整党阶段,任地委整党巡视员。

整党结束后,任地区建委纪检组长,副书记,1992年离休。

离休后,嗜好棋类,尤爱跳棋,以棋会友。接送孙辈上学入托。读书看报,学习写作,曾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有十多篇文章被选入有关专集出版。现任河北省援藏同志联谊会理事和《高原情结》系列丛书编委。

Hash:d13db965fe48d8656698f542350ff89b035be790

声明:此文由 今日献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