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盛京 | 古城遗珍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版权所有:沈阳旅游委员会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

古城遗珍1-13

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的一天,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为什么要上学读书。有的同学说:“为改变门楣而读书。”有的同学说:“现在读书将来能过好日子。”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位同学便是周恩来,那一年他只有13岁,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某一间教室里,发出来他救世救国的第一声。

位于大东区大东路育才巷10号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是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地方。1910年秋,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庚来到沈阳,从铁岭银冈书院转入沈阳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他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

在沈阳读书期间,周恩来学习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好,尤以作文、书法和英文最为突出。1912年10月写了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被选为甲等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后来上海进步书局在搜集全国模范作文时,又将此文选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的争夺焦点。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外国人不仅掠夺着中国的土地和资源,更肆无忌惮地欺压中国百姓,这些都在少年周恩来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热爱祖国,痛恨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在沈阳的三年中,周恩来多次利用暑假徒步到沈阳城南魏家楼子,请何殿甲老先生领他们登烟龙山,讲述当年日俄战争时百姓惨遭浩劫的情景。1913年秋,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写道:“同心协心,万里前程指日登”,表达了他为改造中国而奋发向上的意志。

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于1910年由省立第六与等七两所小学堂合并而成,校舍于1910年11月竣工。当时有学生9个班,教员20余名。旧址是由门房、前教学楼、礼堂、后教学楼等四栋建筑组成,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前后两进院落,四周有砖砌围墙。其中门房11间,青砖瓦房,当中一间为门洞,过门洞有一影壁。两栋教学楼均为前廊式、两层、砖木结构,券拱式门窗,上部装饰阳光放射形窗棂,走廊外部是木廊柱和木栏杆构成。礼堂是砖木结构,呈长方形,跨度较大,屋内有立柱16根。屋顶中间凸起,上面装有天窗、人字梁、木望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现代教育中西结合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后为沈阳市第六中学,1978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决定在该址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于当年3月4日开馆。该馆前教学楼二楼为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展览室。展览室内陈列着周恩来同志当时的照片、手稿及其用过的桌椅等。1979年9月28日,周恩来同志全身石雕像在前教学楼前落成。石雕像高四米,用整块白花岗石雕成,展现了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他身穿风衣,巍然耸立,目光炯炯,凝视着前方。雕像基座高1.2米,四周镶着四川红花岗石,基座下铺着泰山青花岗石,石像四周植有苍松翠柏。2006年,沈阳市投资700余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了重新修缮和布展,加入了许多重新收集的图片和实物资料,增设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阅览室,突出了周恩来在此的学习生活,这也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Hash:3cdcbc668a96410528234bc1f1c78ddbba068306

声明:此文由 沈阳市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