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稻河自古多名医转载

日前,泰州稻河古街区举行开街仪式,一时间,商铺林立,游人如织,部分重现了稻河两岸昔日繁华景象。

自古以来,稻河两岸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这里聚集着名商大贾、财主豪绅,也聚集了平民百姓、三教九流。而历史上,在稻河两岸及其附近除了商铺林立,其实还聚集着诸多名医。这些名医或以善治小儿而闻名,或以能除顽疾而著称;或有诊妇科之神技,或能擅内科之专长。虽然不少名医已年代久远,但在泰州多多少少还留有他们的传说。

传承20余代的骨伤科

说到稻河畔的名中医,不能不说许氏骨伤科的传人许钜材。

据地方志和许氏家谱残本记载,许氏世传医治跌打损伤,于明嘉靖末年自第七世祖许仓始迁泰县仲院任家庄,堂号“说文堂”。第17代传人许宝楠由于医术精湛,被清皇帝赐黄马褂,封为御医。传至第19代许钜材时最为鼎盛,经他诊疗康复的有数万人。现在在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地均有许氏骨伤科传人。

许钜材旧居就在稻河边的五巷之内,据其女,已年逾八旬的许靖介绍,其家当时并排六间房屋,一门开在三巷,一门开在四巷,所以家中原来的门牌为三巷13号,后来的门牌为四巷7号。上世纪40年代时,许钜材行医之地在高桥口藤坝街,下午则到西坝口39号坐诊。

2011年6月21日,《江苏文化厅关于公示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正式发布,泰州市共有7个申报项目榜上有名,其中之一即为许氏正骨疗法(传统医药类)。许钜材正骨重视手法,注重体位。在骨折整复中,对整复手法也很有研究,如采用牵拉推压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拔伸牵引提按摇晃法治疗胫腓双骨折,都是不可多得的骨折整复经验。对于开放性骨折、粉碎型骨折,他将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导引锻炼等法融合,辨证施治。对四肢长骨骨折,他主张“力线复位”,不强求解剖对位,避免了为追求解剖对位而多次整复造成新的损伤。对骨折的治疗主张“能动则动,能行则行,能立则立”。这种观点,完全符合现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动静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功能恢复。

槐树脚周妇人家

1月9日中午,在其西坝口附近的家中,记者拜访了已经91岁高龄的张述璜老先生。他就是泰州历史上有名的北水关槐树脚妇科张氏的第十一代传人。

据张老先生口述,张氏远祖本为安徽潜山人,然由于年代久远,到底是哪一支张姓迁来,已不可考。张氏祖先先迁到江都吴家桥胡家河定居,早在300多年前,其祖先张周士得到异人所传的一本妇科医书,遂研习从医。然由于所居之地偏僻,就想移居城市,请人占卜,在扬州、江都和泰州三地中选其一,卜者占得泰州吉,遂举家移居泰州北水关附近,其地就在现在的洧水市场身下,其距稻河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而已。

而后,张周士在泰行医十分顺利,名声越来越响,以至在扬泰地区和里下河一带,十分闻名。由于其诊所门前有一千年古槐,便成为病人找寻其诊所的标志。之后,便流传着看妇科就找“槐树脚周妇人家”之说。至于为什么不叫“张妇人”而叫“周妇人”,已不知道是因为当时人对其尊重,只道其名不及其姓,还是因张周二字读音有点近而以讹传讹。总之“周妇人”就这样出了名。

之后,张氏妇科代代相传,直至张述璜之伯祖父和祖父二人。其中张述璜伯祖名张木卿,为晚清最后一代秀才,其家居“破大门”一带,后迁居现府前路附近,曾任时敏中学教师,泰县医学研究会、泰县中医公会会长等职。张木卿敢下猛药,别人用石膏这味药,一味中最多用几两,而其能用到一天一斤之量。

张述璜祖父名张九黄,其父名张式黄,均为当时名医。据张老口述,有一年清明,父亲回江都上坟,经过一户叫刘金荣的人家,有人认得其父,立即请其进门诊病。原来,这家有一妇女产子后,出现大出血,人已经昏迷不省人事,家人已经在准备后事,妇女身上老衣都已经穿好了,然经张式黄医治用药,居然救回了一条性命。刘家人为此特地做了一块牌匾,送到张家表示感谢。张式黄行医繁忙,莫氏喉科传人莫承五,也就是张述璜之姨表兄时常来帮忙,亦得传张氏妇科之秘。张式黄早逝,时年张述璜年仅16岁,其妹不过6岁,其弟更是出生后不久,张式黄去世后,莫承五曾代主张氏妇科,并与张述璜共同研习其祖传妇科医术。

西医院长相信的中医

古时医家,惺惺相惜,各家之间往往联姻成为亲戚。张述璜介绍,不仅其祖上为当时名医,其母亲祖上一支,亦是当时名医。时称“姜氏幼科”。

姜氏幼科第一代为姜琴舫,生平事迹未见流传。琴舫生二子,长子名少舫,早逝。次子名雪舫,不仅传承了父亲的医术,而且名声尤为响亮。姜雪舫就是张述璜老先生的外祖父。

据张老所述,姜雪舫行医是在彩衣街北圈门街东,其位置大体在现在的西坝口和东进路十字路口北、通仓桥东侧的海陵北路一段,基本就在稻河边上。姜雪舫当时之有名,其从早上开门,到中午吃饭,病儿是络绎不绝,家中常是数人乃至十数人等候。到中午吃饭时,要将大门紧闭,否则病儿纷至沓来,连饭也吃不成。每天下午,姜雪舫坐自家备的轿子出诊,到大户人家为小儿诊病,往往都要到天黑才能回家。姜雪舫幼科名声响亮,生意忙不过来,最后以至雪舫的叔叔姜济舫回过头来,向侄儿学习医术。

雪舫无子,后过继少舫子虹舫为子,并传其医术,其即为张述璜之舅舅。在雪舫去世后,虹舫的名声渐渐响起来。虹舫少年时,因稻河中兵船上步枪走火,击中其腿部,后虽医治,然伤口时常发作,行路跛瘸,时人即称其为“姜瘸子”。清以后,西医渐入我市,而当时的西医往往对中医十分轻视。据张老口述,刚解放时,有一卫生院院长名李诗,其擅长西医妇科,最不相信中医,但唯独相信姜虹舫医技之神。

两岸名老中医汇聚

除了以上几位名医,近当代,稻河附近还出现过不少名医,这些名医,最后大都为后来的市中医院中的医生骨干。

汉江(1889-1987),生于江都三周乡大周村朱家舍。师从清末举人、镇江籍儒医王吟江,习内、妇、儿科。1946年来泰行医,其行医之所为索行街7号,即今西坝口附近。1954年,徐汉江被省卫生厅评为当时全省的八位名中医之一。徐汉江擅长内科杂病、妇科难症,其处方遣药剂量轻小,配伍严谨,区区数味,尽显经方之意,药简效宏。

武简侯(1890-1971),原名国良,号简候,字子刚,其居靠近草河头,1904年从儒医宫嘉钰学习中医及文学,后在官立两等小学、南京第一监狱学校读书,回乡后在多校任教,并在水利协会、图书馆等处任职,然闲暇之时好自习医书,并于1937年考入天津国医专修学院学习,毕业回图书馆工作,业余为亲友诊病,解放后与人合办诊所,后至中医院工作。武简侯编撰《经方随证应用法》等医书14种,共约200万字,其不仅精于医术,且工于书法,尤长草书。

朱则如(1914-1988),原为华泰纱厂(即今市第四人民医院身下)厂医,医理精湛,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对糖尿病、乳糜尿、慢性肾炎等治疗有独到之处。其认为,糖尿病其病在肾,且以肾阴亏虚为发病基础,治疗糖尿病要以益肾滋阴为本。对慢性肾炎的治疗,其认为慢性肾炎病因为脾肾两虚,痰、湿、水、瘀互结,治疗以温、清、补、消四字为纲。

旧居在头巷之内的王继安(1919-2011),本名王继庵,以小儿科著称。师从姨父丁伯庵,因示尊重,后改“庵”为“安”。其擅长小儿麻疹、水痘、猩红热、百日咳之类等当时的重症、难症,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即愈,服用其药后,即可有效控制心肌炎、肠炎、肝炎、肺炎等并发症。其医案中有一例治疗营养不良的,尤为神奇。当时有一小儿,出生时重8斤半,然一岁时仅重9斤。平时胃口极差,吃什么都不消化,调理3个月后,孩子居然胃口大开,其后体重飞长,很快追赶上同龄幼儿。

卞则潜(1910-2003),字文渊,兴化木塔寺人,其所业卞氏眼科与兴化卞氏眼科为一脉相承。1943年至泰州,其居所在矢巷13号,即今五一路南。其先后在国光眼科诊所、和光中西医联合诊所、城中联合诊所行医,后到中医院眼科工作。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已故周志陶先生所著《记旧时的泰州老中医》一文。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张述璜、许靖、徐寅、孙金章、钱利凝、王靖、季拜华、徐方镇、王铠、卢浩初、包赤民、沈桂琴等人的指导和帮助。

Hash:16dd3870c5364f0b69c9b6cc0fb8a3dfc9145686

声明:此文由 百闻百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