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为何总爱寄情山水?

写意是中国人的智慧。

第一眼所见的模棱两可随着时空转换却是层层叠叠的感悟。正如先秦诸子的著述,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不同的情境下能生发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从而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在「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观念主导下,文人们使着「春秋笔法」一生追求「立言」,而所立之言在后人的不断解读中得以流传。

中国园林精神的文人园作为文人「立言」的一种形式,发展出内涵极其丰富的山水艺术体系,不但是古人「言」与「意」的解读,更以其「情」与「境」激发来者的思考。

△钱维城·热河千尺雪·避暑山庄博物馆提供

注解园林在「文人」

山水与中国人的世代生活密不可分,不但是生理所需更是心理的诉求。 不论民间的万物有灵,还是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比德,中国传统思维中都充满自然美审美情节。

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的排列,在中国人的心中就能够铺陈出特定的意境。

文人园中,山有山意,水有水情,一花一木,一草一石,如同其立言文章之词语,各有意藴,连缀成文。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孔子总结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被赋予了人生意义,开启了人的德行与山水之间关系的理论归纳源流,

后世文人园营造和园林活动都能归因到对此命题的解释。《中庸》所论述的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则进一步反映出儒家的人生理想,「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与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轨迹是一致的。

《论语・先进》篇中曾晳所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被称为「曾点气象」,体现出文人应和天地自然宇宙节律,怡然自得的景象,正因如此,唯有曾皙的志向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弟子中得到孔子认同。这如同一份园林的说明书,为后世的文人与造园,文人与园林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注解。

南海日知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山水还要经过有修为的文人题点方显其情。中国园林中楹联题额是不可或缺的,是用来点染山水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用了很大的篇章写大观园竣工前,贾政给各景点题名,之后元春再率众姐妺和宝玉题咏这个情节。

这个过程是真实造园活动的生动再现,不仅发生在小说里的王府花园,也发生在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所有浸淫在中国的传统山水文化中的场所,甚至自然山川经由人的题点即成名胜,亦可称园林。无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还是「虽自天开,宛由人作」都可能有缘为文人所参化,与之共情。

然而,自身修为不足的人,对山水只能产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生理索取的态度,是无法升华出任何意境的,甚至视美不见,进而残暴破坏。在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的一段时间里,很多的自然美景及古迹名胜就是因为这样无知无畏的心态而消失了,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所幸,传统的文人精神仍然以其不断被解释的鲜活生命力而流传至今,如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写道: 「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オ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解「寄」于人生、山水、园林

造园不但是文人「立言」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梳理过命题「人生如寄」,从先秦老莱子、尸子,到魏文帝,晋陶渊明,宋苏轼,均有涉及该命题的文字。其典出《尸子》转引「《老莱子》: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此后在「人生如寄」的命题下,文人不断思考人生「如何寄」的问题,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就是造园。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探访陶渊明「静寄东轩,春醪独抚」的发生地,也没有更多的资料解读,但从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中仍能体味到这种寄情山水的情怀的延 续。

直接以寄为名的皇家园林中有静寄山房、静寄山庄,私家园林中有寄畅园。在解释「如何寄」的命题时,不同角度而殊途同归。

静寄山房在避暑山庄山区东麓的月色江声岛中心,虽然是建在平地却以「山房」命名。静寄山庄位于燕山余脉盘山东麓,四周环山。寄畅园江苏无锡惠山东麓,三处名园不约而同选址于山东麓。

《园冶・相地》总结的最佳园址就是山林地。如前所述,山有仁者乐山的比德含义,在饱读儒家经典的园主人的意识里,「寄于山」是最理想的人生注脚。

△(元代)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在静寄山庄建成之际撰文《盘山十六景・静寄山庄》「人生而静,儒者之言也。人生如寄,达士之旨也。山以静为体,其寄于天地,与人之寄于山等。观山以观我生,其体不二。故其寄也,恒主乎静。」

可见,达士、儒者对人生的状态定义为「静」,人生的过程是「寄」,推演到山以「静」的属性寄于更加长恒的天地,人与山类比,从而得出寄于山的意义。

因此,山林地成为文人以园林书写人生的寄情首选。

选址于郊野的私家园林较城内的园林难以留存,从苏州城内保存的大量园林来看,似乎人造山水是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其实历史上苏州西郊真山水中的私园不在少数,景致更胜,只可惜现仅存个别遗址。无锡惠山寄畅园是非常可贵的真山水中的私园遗存。

无论园主人是皇族还是平民,都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陶冶下形成相对一致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通过寄情山水的种种形式,为自己立言,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园造园艺术的相通之处。

001特集 《山水》

撰文 | 朱蕾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C O N T A C T

快速获取知中特集《山水》

Hash:4897aeea3d85aaaa0608613a8515b16981ba023e

声明:此文由 知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