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保定 | 拾玖·红色电影之源

建设品质生活之城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你若问我,啥是保定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

两千余年岁月积淀

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

共同交织成

这座城市的 厚重底蕴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

红色足迹 | 百年风华 | 古迹非遗

名山名水 | 名吃名产 | 名人名居

多个视角看保定,里面有太多故事

那些令人崇敬的,回味的,陶醉的

都是保定

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场景

一段段精彩绝伦的台词

一首首旋律动听的歌曲

回溯风雷激荡的历史岁月

保定深厚的红色底蕴

为红色电影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保定题材也成为红色电影创作的高地

这些永恒的经典之作

影响遍及全国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保定,是当之无愧的

红色电影之源

从《狼牙山五壮士》到《地道战》

从《小兵张嘎》到《少年英雄王二小》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植根于保定这片红色沃土

共同诠释着红色精神

在保定的渊源与传承

抗战时期

太行山区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1938年1月10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阜平正式成立

红色激流汇入黄色土壤

如同一把尖刀,刺向敌人心脏

巍峨狼牙山 于正万 摄

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

位于易县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安然矗立

山脚下的五勇士雕像前

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党员

怀着崇敬之情,重温入党誓词

狼牙山五壮士》剧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

五勇士的故事,家喻户晓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宋学义(左)

1941年8月

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为转移群众和掩护主力部队

五勇士纵身一跃

将生命交付给深爱的大好山河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以身殉国

葛振林、宋学义身负重伤

《狼牙山五壮士》海报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史文帜

接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拍摄任务

三天后,他带着摄制组赶到狼牙山

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在当地老乡家里了解情况

登上狼牙山亲身感受战斗现场

《狼牙山五壮士》剧照

他们人手一根扁担

挑着服装、道具和灯具电缆

每天步行往返三十多里山路

困了坐地上打个盹,饿了啃一块饼干

剧组人员全是军人

拍摄中用的是真枪实弹

葛振林向群众介绍血战狼牙山跳崖情况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同年上映

将这一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

五位英雄的事迹

从晋察冀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

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人的楷模

庄严肃穆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罗大庆

“地道战,嘿!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熟悉的旋律依旧响在耳畔

《地道战》海报

在冀中平原

许多村庄以地道战的特殊形式

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冉庄正是其中的光辉典范与缩影

《地道战》剧照

抗日战争期间

冉庄地道配合武工队、野战军

战斗过157次,歼敌2100多人

荣获“地道战模范村”光荣称号

《地道战》剧照

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

出品电影《地道战》

为将地道的规模、战斗设施

形象地体现在银幕上

导演任旭东带领剧组人员

在冉庄村工作和生活了半年之久

当年任旭东拍《地道战》时的工作照 据《解放军报》

1966年元旦上映的《地道战》

至今仍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

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之一

单部影片发行量、观看人数

均创下最多的纪录

白洋淀美景 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雄安新区白洋淀

曾经的红色沃土,如今正蓝绿交织

这是雁翎队战斗过的芦苇荡

电影《小兵张嘎》即取材于此

《小兵张嘎》海报

1961年,雄县人、作家徐光耀

以亲历的战争生活创作的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

1963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小兵张嘎》剧照

往老鸹窝里藏枪

跟老乡摔跤、咬人

给老乡堵烟囱等“嘎事”

虽然不全是“小鬼”们的事迹

但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

《小兵张嘎》剧照

“白洋淀,风景美,英雄多

人人都是嘎子哥”

正如流传的歌谣里所唱

“张嘎”是雁翎队员们的化身

代表着白洋淀的英雄儿女们

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

出自保定籍作家之笔

以亲历的烽火岁月

描画革命历史风云

《野火春风斗古城》海报

1942年的古城保定

笼罩在硝烟弥漫中

在看不见的战线上

正有人,一手持枪,一手执笔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擂起战鼓

李英儒

这一年,保定籍作家李英儒

深入日伪军盘踞的保定

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这段经历正是其创作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现实来源

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杨晓冬

可以说正是李英儒的化身

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

敌伪占领下的省城,正是保定

《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1963年,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

片中的许多镜头也取自于保定

在黑白胶片里

杨晓冬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及古城内外

莲花池、西大街、大慈阁……

令保定人倍感亲切熟悉

梁斌

1914年,作家梁斌出生在蠡县

上世纪三十年代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

红旗谱》书籍

1957年,《红旗谱》问世

轰动了中国文坛

书中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有生活原型

都是与梁斌同生死、共患难的

同学、战友和农民兄弟

创作过程中,他常会潸然泪下

《红旗谱》海报

1960年,电影《红旗谱》公映

体现着冀中平原浓烈浑厚的乡土气息

有着令人感奋的“燕赵之风”

在信仰的旗帜下

不仅无数中国共产党人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以赴之

还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远渡重洋

将个人生死融入中华之魂

白求恩在手术中

1938年6月,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来到晋察冀边区的保定

在阜平、唐县涞源、易县、顺平等地

以精湛的医术日夜抢救伤员

直至1939年11月,因感染以身殉职

柯棣华在唐县张合庄军民誓约大会上发言

1938年9月,印度医生柯棣华

同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保定

到唐县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

在前线救死扶伤,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12月,因病在前线逝世

《白求恩大夫》海报

《柯棣华大夫》海报

电影《白求恩大夫》《柯棣华大夫》

讲述了他们奔走在唐河两岸

为中国的抗日战争

贡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

张骏祥

《白求恩大夫》导演张骏祥

有一份长长的采访名单

其中有元帅、将军

也有太行山深处的老农民

更多的是当年八路军的

基层干部和战士

还有战地医院的院长、医生

《白求恩大夫》在拍摄中,右为摄影师吴印咸

他沿着白求恩走过的路线

作了一次跨越几省的长途旅行

据此重新编写剧本并修改了四五次

影片中的白求恩形象真实生动

在太行山脉间

在冀中平原上

在白洋淀深处

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

慷慨激昂,催人奋进

冯志

电影《敌后武工队》的原著

作者冯志是保定清苑人

1942年至1944年冀中九分区

敌后武工队成员,曾任小队长

《敌后武工队》“贾正”原型贾正喜

“贾正”原型贾正喜是保定徐水

曾与冯志一起战斗生活

如今依旧健在

《平原游击队》剧照

《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李向阳

生活原型是号称“大老甄”的

晋察冀军区三分区铁道支队队长甄凤山

王二小塑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电影《少年英雄王二小》

源于发生在保定涞源的真实故事

《白毛女》海报

《白毛女》主演田华出生于唐县

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

后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

在转战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喜儿”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喜爱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硝烟散去,山河重整

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迎建党百年

一部部经典红色电影

犹如清晰的历史链条

串联起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为保定这块英雄的土地

注入了鲜明的文化价值

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在新时代新征程路上

在革命精神照亮的天空下

铭记来路,远赴征程

全力奏响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最强音

总监制:王元敏

监 制:夏红星

编 审:赵琳 孟趁景

编 辑:张天宇

编辑:晚小班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晚二美

最新公布!除了延迟退休,社保还将有重要变化!

通知!我市这项政策有调整

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访保定七中校长吕金起

出生当天被抱走,保定夫妻苦寻儿子30年

Hash:6b7aea763f12816537e22d1572747e65c64aff07

声明:此文由 保定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