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诗文还不错,怎么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袁世凯

袁世凯出身大官僚家庭,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中兴名臣,曾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有过鲜血凝成的战斗情谊;他的几位叔叔也非常有出息,读书读得好,做官也做得好,经常带袁世凯到任所见世面。

据说开始的时候袁世凯也想考个功名出来,他家几代以来能人辈出,进士举人好些个。叔祖袁甲三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都是书生带兵平定叛乱而成为朝廷重臣的。这些人是袁世凯的楷模,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考取进士,然后像那些前辈一样为国家出力,进而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袁世凯叔祖袁甲三

应该说少年时代的袁世凯基本还算靠谱,虽然顽劣异常,但由于长辈们管得严,在教育问题上常抓不懈,他自己也总算知道努力,因此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按常理推断,考个秀才问题应该不大。

但袁世凯一生最高的学历都没有超过秀才,不是没去考,而是没考上。连秀才都没考上,更不要说后面的举人和进士了,这基本宣告了袁世凯宦官生涯的终结,因为想当大官,学历要求最次是进士,明清两代学历低于进士但成为名臣的极少,即使海瑞和左宗棠这种不是进士的一二品大员,人家起码还有个举人兜底!

中兴名臣左宗棠的学历只是举人

袁世凯比起他们,基本算是半文盲。当然半文盲可能也不太确切,因为从袁世凯的诗、文和书法水平看,还能看得下去。

让少年袁世凯读书梦断的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人物,此人才高八斗,极度清廉,义和团之乱和庚子赔款后,他被慈禧太后赏识,成为大清国的宰相。他的大才和近乎变态的清廉自然和袁世凯不是一路人,所以和袁有着天然的鸿沟,怎么看袁世凯都不顺眼,所以成为袁在朝廷内斗中的劲敌。

瞿鸿禨深获慈禧太后赏识的原因之一是他长得很像同治皇帝

袁世凯年轻时,在老家河南项城结识了两个人,如果说徐世昌是他一辈子的朋友的话,上述这个人就是他一辈子的敌人。此人正是瞿鸿禨,彼时的瞿鸿禨已经在官场初露锋芒,任河南学政,相当于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而袁世凯还是个待高考的毛头小子。

这是两人第一次对决,以袁世凯的惨败而告终。这很正常,瞿鸿禨已经在官场混迹不少年了,袁世凯连官场门朝哪开都不知道,两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瞿鸿禨书法作品(局部)

袁世凯是项城县人,隶属陈州府。这个陈州府就是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包大人“陈州放粮”的那个地方,但这一次袁世凯并没有遇到包大人,他遇到的是瞿大人瞿鸿禨,作为河南学政前来主持这一届的秀才选拔。

瞿鸿禨在陈州府的上一站是归德府,在那里,他得到了归德府的父母官知府大人相送的一个“大棚规”。所谓大棚规,就是地方官塞给瞿大人的灰色收入,其实就是一个大红包——瞿鸿禨虽然不贪,但棚规是官场的潜规则,你如果敢不要的话,就是破坏了官场潜规则,还要不要在官场混了?

包青天陈州放粮

不贪的瞿鸿禨拿了归德府送给他的大棚规,高高兴兴来到下一站陈州府,可能是有点得意忘形了,对陈州知府吴重熹不怎么礼貌,身为当代名士的吴重熹当即名士脾气大发,他冲冲大怒,只象征性地给了这位学台大人一个小棚规,还通告各府,希望把陈州府给瞿鸿禨的小棚规当成各府的标准。

瞿鸿禨气坏了,本来拿了小红包就让瞿大人心里不爽,还被要求到别的地方也只能拿个小红包,当下瞿鸿禨也怒了。他这一怒,虽非伏尸百万,也没有以头抢地,但性质的严重程度是一样的:把陈州府所属各县的头一名的卷子一律作废!

袁世凯的书法还是相当不错的

瞿大人的公报私仇在当时并没有引发什么社会骚乱,毕竟矛头只针对极少数人,但对袁世凯来说却是致使的,因为而项城县的第一名正是袁世凯。

袁世凯就这样失去了考中秀才的机会,而斩断他秀才梦的正是他日后最可怕的敌人瞿鸿禨。

《走和共和》里的瞿鸿禨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交手,以袁世凯的惨败告终。袁世凯一怒之下,扔掉孔孟圣贤书,从此断绝了读书上进的念头,一心只想找机会一举成名。磨难尝够、白眼受尽的袁世凯终于找到了一颗大树靠,此人就是淮军大佬吴长庆,继而又谋得去朝鲜的机会,终于靠上大清国的当朝首相、最后一根国家柱石李鸿章,开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官宦生涯。

Hash:01481648a7bab024faebf2c9b559c6b02ed60bcd

声明:此文由 历史作家宋亚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