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卫——烟台道上著名藏书家吴重熹故居

4 月 17 日,今晚报刊登了《烟台道上的石莲痷》文章,介绍了清末知名的藏书家、曾为袁世凯老师,直隶布政使解任归寓津门的吴重熹,在天津原英租界十四号路(即今烟台道 56-58 号)闭门谢客,专事编辑《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世德录》,以及《石莲诗文集》《石莲暗词集》。为了进一步了解吴重熹的故事,我就专程来到吴重憙的故居一探这个曾经的 藏书楼——石莲痷 。

烟台道目前还保存多座民国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都属于当时最为流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吴重熹的故居也是。由于当时此楼为吴重熹兄弟两家人居住,所以该楼看似如当下的联排别墅,有两个门廊,门廊下有十三级台阶。据院子老住户讲,当时院子中间是院墙,有一个中式的月亮门方便出入。

据资料显示:该建筑建于 1912 年,占地面积约 1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200 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带地下室,青砖清水墙面,局部混水,有多坡瓦的屋顶和老虎窗。建筑立面左右对称;两个主入口为条石高台阶,以柱承托突出局部三层,具有较强的导引性;屋顶间显示了木屋架特征。门窗均为木质,门窗套和外檐多处装饰精美得当。

如今楼体保护基本完好,院子里后盖的一些平房里破坏了原来的景观设计。楼高两层,上面还有阁楼,楼窗的木百叶窗基本未受到损坏,不过有的已经换成白色塑钢门窗,破坏了外观的整体性。登上十三级台阶进入敞开着大门,看到地面的拼花瓷砖是当年的故物,门板已经破烂不堪,顶棚上是欧洲的圆形灯池,虽然已经遭到了一些破坏,但仍然透着当年的精致。

楼内里面黑洞洞的,没有照明灯,唯一看到的就是那还算保护完好的木楼梯。主楼后面还有一座二层小楼,两楼之间有木质的廊桥相同,还有一条木质的楼梯可以登上廊桥。两楼之间的另一处廊桥已经被替换成混凝土的了。个人觉得前面一个是居住之所,后楼应该是藏书楼。接下来我们说说来自海丰吴氏十八世孙的吴重憙。

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安徽新安休宁县璜源村吴传赴大都(今北京)在翰林院任职,为宣使,官至户部员外郎。吴氏在京住了34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七月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城,元朝灭亡。元朝旧官僚被没收家产,或被杀被逐,或纷纷逃亡。吴传带领子孙出城,一路东徙,到达京师永平迁安县(今隶属于河北秦皇岛市)。到了永乐二年(1404年),吴氏在迁安居住了36年后,根据朝廷指令再次奉旨迁徙,来到山东武定海丰县(今山东省滨州无棣县),形成了海丰吴氏的六大支脉。

海丰吴氏家族, 自明永乐二年由直隶迁安县迁居海丰后,耕读传家,从吴氏第十世祖光禄大夫吴永孕,到第十九世孙中宪大夫吴峋,素有“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二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自清代顺治王朝至光绪王朝,吴氏家族有科贡举人20名,进士9人,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五品官18人,堪称“官宦世家”。吴氏家族著述颇丰,第十八世吴重熹辑录的之称,《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素有“小四库全书”之称,可谓家乘万卷。

吴式芬(公元1796年-1856年)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吴式芬43岁那年,也就是1838年,他有了第二个儿子吴重熹。吴重熹在20岁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全靠大他23岁的哥哥照应。他哥哥吴重周当时是侯选的通判。在大哥眼里,这个弟弟自幼聪慧,随他们父亲一样爱钻故纸堆,并写得一手好文章。30岁时候,哥哥去世了,他也得中了举人。

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陈介祺也是中国清代金石学家,由于陈介祺与吴式芬时至交,陈介祺就将长女许配给吴重熹,他们是在吴式芬去世三年后才成婚的。吴式芬死后,陈介祺敦促其长子吴重周邀请他的老师、日照人许瀚整理校勘吴式芬的遗著,终将吴氏的《据古录金文》等著作付梓刊印;并将吴氏所藏封泥考释稿《汉封泥考》,再加上自己收藏的封泥并入该书,叮嘱吴重熹合编并考校,于光绪三十年刊印成书《封泥考略》。

吴重熹每逢赴潍驻岳父家,陈介祺必与之谈论治学之道,授以作字之法;吴重熹还多次为陈介祺整理缮写金石文字的著录。陈介祺对这位女婿寄予了厚望,陈介祺曾在吴重熹为他抄写的《潍县陈氏宝物簠(fǔ)斋藏器目》题跋中说:“我对于女婿寄予的希望大且重,仲饴(吴重熹之字)勉之哉,勿以此夺志也。”吴重熹出身于官宦世家,又深受陈介祺点拨教诲,年青时就追随长兄吴重周宦游各地,与潘祖荫、王懿荣、鲍康、左宗棠交谊颇深,并拜潘祖荫为师,与王懿荣结为亲家。吴重熹先后任陈州知府、江安督粮道、福建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直隶总督、河南巡抚等要职,民国后寓居天津。在吴重熹的荫庇下,岳父陈介祺的嫡裔多寓居津门。

他在上海会办电政大臣期间办了三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是收回中国电报总局;二是赎回京汉铁路的管理权;三是参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后,多次派人请吴出任官职,吴闭户不纳。袁世凯最后以公府顾问名义,每月致馈八百元。从现存资料来看,吴重憙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从未支持,可见其头脑还是颇为清醒的。那桐在津时与吴家住得很近,两人来往密切,所记当可征信。吴重熹于1918年7月29日卒于天津,生前留下《石莲庵山左人词十七种》等六部著作。

Hash:615430a82691749d0f9ce5489739415918159a09

声明:此文由 讲故事的翁老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