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位于西什库大街南口路西33号 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 又称北堂

北堂原建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叫蚕池口的地方,当时叫蚕池口教堂。据说有一年康熙身染疟疾,御医久治不愈,耶稣会士洪若轩、刘应(也有资料称是神父张诚、白晋)进奉西药奎宁,药到病除。康熙大喜,将蚕池口一块地产相赠,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教堂,康熙为新建的教堂御题匾额“万有真源”。把教堂建在御苑之旁,显示了康熙帝的开明与自信。清中叶以后,屡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没教堂并拆除大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被迫归还教堂产业,同意重建。同治五年底(1866年)新教堂落成。20年后慈禧在扩建中南海时,深感教堂离御苑太近,教堂的高塔仿佛时时在窥视、威胁着她。她执意要教堂迁走,但又不敢得罪洋人。经与罗马教廷磋商,慈禧不得不赔地赠银,将教堂迁至已废弃的西什库旧址。1888年西什库教堂建成,成为华北天主教会的总堂。1900年庚子之乱中,义和团团民一万多人包围并进攻北堂,教堂受到严重损坏。在后来的修复中,教堂又加高了一层,成为今天的样子。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高大的窗子,显得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腾、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北堂南立面有三个尖拱券入口,进入堂内,一根根巨柱高高地撑起金色拱顶,四周是80扇镶彩色玻璃的花窗,阳光射入,眼前是一片五光十色、璀璨晶莹的奇景。堂内有一幅圣母抱着耶稣的油画,然而圣母和耶稣穿的却是清朝皇太后与皇帝的衣服,不细看还以为画的是中国皇太后与小皇帝。这也表明教会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西直门内的西堂

在西直门内大街中段路南有一座著名的教堂——西直门教堂。它又称西堂,与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王府井东堂合称北京四大教堂。在四大教堂中,西直门教堂建造时间最晚。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铎罗主教来华传教,随员中有位德里格神甫,在宫内教皇子西学。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门内购地建天主教堂,名圣母圣心堂,堂内供奉圣母玛丽亚。嘉庆十六年(1811年)教堂被毁,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次被毁,1912年又重建。现存教堂即1912年重建后的教堂。教堂建筑是哥特式风格,入口为尖券拱门,墙上开满尖券拱窗,建筑四角有高高耸起的雕像,中间是更为高耸的尖顶钟楼,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气势。插向蓝天的钟楼,更成为当时城市西北角的制高点。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精美高耸的钟楼被拆除,教堂划归同仁堂制药厂使用。目前,教堂已修复一新,塔楼也重新竖立,重现旧貌。

王府井的东堂

王府井大街中段路东,柏树胡同西口与甘雨胡同西口之间,有一座巍峨而又秀美的罗马式建筑,这就是北京四大教堂之一的东堂,又称圣若瑟堂。东堂是北京城内修建的第二座教堂。明代末年,葡萄牙神甫利美思、安文思二人在四川传教。明亡后他们被俘获到北京,在肃亲王府当差,并讲经传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在现东堂所在地赐予二人一所宅院和空地,供二人传教。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和郎世宁等都曾在东堂住过。堂内藏有郎世宁所画多幅圣像,极为珍贵。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地震房屋倒塌,第二年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教会遭禁,东堂被拆。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东堂归还教会,教会募得巨款重建东堂,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这次建成的东堂极为宏伟,钟楼高达30米,然而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庚子赔款再建东堂。

现存的东堂是1904年所建。整体为罗马式风格,大堂坐东朝西,西阔25米,进深60米,坐落在青石基上。正面由六根突出的壁柱将墙面切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上面呈圆拱形的门洞,装嵌着对开的大门。第二层仍由壁柱分隔,两边为圆拱形窗,中间为巨大的圆形玫瑰窗。第三层是三座有拱顶的钟楼,两边稍低,中间高耸。整座建筑比例匀称,庄重典雅。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基为方形。侧窗上嵌着由彩色玻璃拼镶的图案,阳光射入,瑰丽而璀璨。

Hash:e0e3edecf7b224be46deb677916e48a54cc7dccc

声明:此文由 北晨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