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官网表扬这个山西人了!哦,原籍兴县的

2017年的最后时刻,中纪委官网发表了一篇文章,主人公是个山西人!谁呢?

孙嘉淦?哪里的人?

孙嘉淦,是清代兴县城关人,30岁时考取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河东盐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在其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绩和敢于犯颜直谏而蜚声朝野。在他70岁大寿时,乾隆皇帝御书“清班耆硕”匾赐予他。乾隆十八年(1753年),孙嘉淦薨于吏部尚书任上,终年71岁。皇上听说后,对大臣说:“朝中少一正人矣!”其子孙孝愉扶柩归里时,“铭旌归送者缟素如云,朝为之空,彰益门内外,车马填塞数十里,皆举音以过丧”。现代史学家郭象升评说孙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我们来看看中纪委官网的这部片子是怎么介绍和评价孙嘉淦的:

【家规】大清直臣孙嘉淦:勤廉家风励后人

作为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建筑,位于河北保定裕华西路的直隶总督署旧址,每天都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感受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

直隶总督署旧址讲解员:

直隶总督署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后堂这块匾,是第十四任直隶总督孙嘉淦题写的《居官八约》。

在廊庑相通、桧柏掩映的衙署二堂前,这块悬挂的匾额,引不少游人驻足沉思。匾上的文字,就是第十四任直隶总督孙嘉淦题写的《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短短42个字,不仅是这位显赫大员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更是解构一个家族兴盛密码的文化钥匙。

在山西西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东峙太行,西挟黄河,群山连亘,奇峰兀立,苍翠峭拔,形如脊梁。这条跨度450公里的山脉,就是闻名天下的吕梁山

梁山下的吕梁市兴县乔家沟村便是孙嘉淦故里。现今村中居民皆为孙氏,人口七百有余。

孙嘉淦后裔 孙明旺:

我们孙氏的祖籍在陕西,宋末元初迁到山西后,最初落户在代州,也就是现在的忻州代县明朝中期,我们的先祖在迁回陕西的途中,路过兴县浩旻山,见那里环境不错,便落户在东豆宇村。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孙氏一支迁到县城东五里的阎家沟,后又迁到县城北关

据《兴县志》记载,从明崇祯年至清道光年间,孙氏一族先后十二人考取进士,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名门望族和官学世家。其中最为显赫者,就是第十二世孙——孙嘉淦。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八月中进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40年,官至刑部、吏部、工部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乾隆、嘉庆两代帝师。他一生勤政为民,务实清廉;不畏权贵,惩腐除恶;执法如山,敢于担当。三十多次被提拔重用,五次含冤免职入狱。尽管如此,他始终忠君报国,勤政爱民,严以修身,敬以治学,谨以用权,廉以养德,受到朝野称颂。乾隆称他“老成端谨,学问渊醇,宣力有年,勤劳懋著”,谓之为“正人”,并在其七十大寿御赐“清班耆硕”匾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人生的底色。孙氏家族的兴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良好家风的传承。

电视剧《能臣孙嘉淦》编剧 张唐迎:

什么样的家风能修身齐家?什么样的忠诚能感人至深?从兴县孙氏家族来看,答案就是“重孝道,奉仁德;讲诚信,勤耕读;倡节俭,严修身;守廉洁,齐家国”这八方面二十四个字。

重孝道 奉仁德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据史料记载,孙嘉淦之祖孙世荩,仁义厚道,孝敬父母,敬重长辈,爱民如子。父母生病时,全然放下待打理的生意,四处求医问药。明崇祯年间,境内强盗侵扰百姓,孙世荩设计招降。因其胆大心细,以德服人,遂被任命为江西崇仁县令。在任之时,因疾愤官员搜刮民财行贿受贿,便辞官回乡,倾囊济贫,并告诫子孙:为人者,里仁为美,里德为上。

吕梁市兴县档案史志馆原馆长 牛寨中: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孙世荩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坦然地说了这样两句话:“子孙贤无需此,不肖反受其累。吾为去其累也。”意思是说,如果子孙有出息,就不需要祖上给他们留下钱财,如果子孙不肖,留下钱财反受其累。我这样做是为他们免去拖累。

正是家训深处隐藏的道德力量,引导和鞭策着孙氏后人谦谨为人,恪守不渝。

康熙末年,时为翰林院检讨的孙嘉淦听闻母亲病重,连忙告假返回故里,衣不解带地侍奉榻前,煎药喂汤,直至为母亲养老送终。时值兴县遭受严重雹灾,他一边向周边各县为百姓借粮,一边动员家族捐出所有积蓄,开办粥厂救助百姓,使孙氏家族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勤耕读 讲诚信

兴县孙氏家族历来注重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并善于激励子孙后代追求上进。一天中午,孙嘉淦的父亲孙天绣在家中摆了一桌进士宴,其弟兄四人等到午时已过,仍不见进士前来赴宴。按捺不住饥饿的孙嘉淦便问,为何进士迟迟不来赴宴?其父说进士难请,是因进士难中。孙嘉淦带头言道,进士何难,孩儿为爹考取。听得此话,孙天绣忙请儿子入席,弟兄四人才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后来孙嘉淦及孙鸿淦、孙扬淦弟兄三人都中得进士,成就了兴县绝无仅有的“一门三进士”佳话。

人无信不立,民不诚不行。一直以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称作“八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从“小信诚大信立”的道德要求,到“拾得物不可私吞”的行为约束,孙氏族人把“诚信”奉为立身为人的基本准则。

康熙五十二年,中了进士的孙嘉淦在去京赴任途中,拾得一袋碎银。追得失主后,他将所拾碎银悉数奉还,并婉言谢绝了失主的酬谢。

倡节俭 严修身

自孙嘉淦祖父孙世荩开始,孙氏族人代代谨记“成由节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始终坚持以节俭为荣、勤奋为乐、清贫为美,吃粗茶淡饭,穿普通衣裳。

电视剧《能臣孙嘉淦》编剧 张唐迎:

孙嘉淦的父亲孙天绣被封为奉直大夫后,仍衣不丝帛,食不重味,并告知子辈“今为此者,教汝等俭且志先人之德也”。

雍正末年,孙嘉淦被授河东盐政。刚去河东,同僚宴请他夫妇二人,所备宴席非常丰盛,浪费严重。为此,孙嘉淦十分不满,当即斥责。

乾隆十二年,休致归里的孙嘉淦带着夫人,自己垦田于南山,日食粗粮。逢年过节时,招待亲友不超过五个菜,并告诫身边的人,兴县地僻壤穷,要注重节俭,而我们孙氏家族,更要带头树立节俭的风气。

在孙氏族人的眼里,修身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还是一种与官德相通的品行。

乾隆初政时,孙嘉淦上了一道奏疏《三习一弊疏》,力谏除耳习、目习和心习,杜绝喜小人、厌君子之祸弊,匡正君心,端正君行。这篇名疏后来被后代诸皇书挂于壁,成为众多为官者的良鉴,也成为后世孙氏族人砥砺修身的训言。

守廉洁 齐家国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受家风影响,孙嘉淦始终坚持小节不纵,大节不失,淡泊名利,厚以待民。

雍正九年,孙嘉淦被钦点为全国会试副主考。会试之前,先后有九人采取不同方式向他送礼,请求设法照顾其子弟。孙嘉淦和妻子坚决拒收贿赂,狠刹送礼歪风,得到雍正的夸赞和百姓的好评。

乾隆三年夏,孙嘉淦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不少官员借拜会之机,给他送来“冰炭礼”。孙嘉淦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并告诫送礼者为官须“洁身自好,请介自持,不可造次。”

吕梁市兴县档案史志馆原馆长 牛寨中:

在当时的环境里,孙嘉淦恪守为官做人本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展示了他坚贞不屈的道德操守和清浊分明的立身之道。

家规族训的形成,是家族成员集体的道德沉淀。孙氏女性用特有的贤良秀淑,相夫教子,使家国情怀得以延续和承继。自孙嘉淦曾祖母任氏起,一门四代五位女性全被封赠为一品夫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比较少见。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高春平:

据孙孝则的《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显妣张太夫人行述》记载,孙嘉淦夫妻之间相处,相敬如宾,相互扶持,相互提醒。

公元1739年,京城地区大旱,孙嘉淦因忧虑得厉害,口内和鼻子上都上火起疮。其妻张氏劝诫他:“天大旱,你着急忧虑是必然的;但要给朝廷如实上报,这是关系到天下万民的大事,不能光考虑上报后我们是得到褒奖还是受到惩罚。”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脉相承、戮力奋斗的目标。

作为继一代廉吏于成龙之后吕梁这一厚重历史文化之地滋育的又一位直臣廉吏,孙嘉淦勤政为民、务实清廉、依法办事的担当精神和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深深刻印在孙氏子孙血脉中,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吕梁儿女,续写着新的传奇。

来源:兴县新闻网

Hash:4d84135c68702555f14b3b47484435588e3e9c7a

声明:此文由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