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兴盛的皇姑寺有着怎样的传奇?第一代住持真的是“御妹”

吕尼义救明英宗的故事,背后又是一个皇权愚弄百姓的把戏!它成形于君权神话的编造,兴盛于僧尼的营销策划,扎根于百姓的精神寄托。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不顾反对,举5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大军行进到张家口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有士兵来报:前面有个疯婆子拦住去路。

明英宗很好奇,于是召见了疯婆子。

这位疯婆子俗姓吕,名吕牛,后世称之为“吕祖”。吕牛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时年53岁。民间传说吕牛15岁时无师自通,突然间“明心见性,通佛大法”。吕牛哪来的佛性呢?原来她与无生老母、观世音菩萨是三位一体,人家前身就是菩萨。

吕牛为何要拦阻明英宗?因为她预知了皇帝此次御驾亲征必须遭遇不测:“主人公,休去前行。说与主,这伙贼,实难敌对;胡虏汉,嫉妬贼,广有神通……”

左右侍卫忍不住发笑:说戏词呐,哪来的疯婆子竟敢搅乱军心,锁了,送进监狱。吕牛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结果一场“土木堡事变”,明朝50万大军被包了饺子,英宗朱祁镇也当了俘虏。

小朱同学这才想起疯婆子的警告,后悔得痛哭流涕。就在他饥寒交迫之时,吕牛突然又现身给小朱送饭来了:冇事冇事,陛下珍重,莫愁一日三餐。果然,只要小朱缺衣少食的时候,吕牛来得比宋江还要及时。

后来朝廷把小朱升级成太上皇,也先敲诈不成,恼羞成怒之下就准备干了这个吃白饭的家伙。可当也先气势汹汹地来到小朱同学的帐篷前时,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帐篷顶上盘着一条金灿灿的大黄龙。

也先一哆嗦:真龙天子有天神护佑,咱还是别找不自在了。

再后来,小朱被迎回北京,又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关进南宫圈养。那期间,小朱身边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寂寞得跟自己的手指头说话。

吕牛又穿越来了:陛下莫要灰心,朱祁钰很快就要崩了,龙椅还是你的。

果然“夺门之变”爆发了,小朱同学二次登基。金鼓齐鸣声中,小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屡次搭救了他的吕神仙,他问大臣们:拦驾的疯婆子在哪里?

话音刚落,吕牛嗖的一声就出现在大殿中,吓得群臣卧倒一片。

小朱问吕牛:你住在哪里?答曰:黄村。小朱又说:朕要认你为御妹,赐地七顷盖观音寺一座,以供御妹养老

于是,一座名为“皇姑寺”的宏伟建筑出现在黄村,吕尼就是它的第一代住持。

不用我废话,您就应该看得出来,这个故事纯属民间神话传说,连台词都是戏台上的用语。事实上,“皇姑寺”这个名字从来就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称呼,它正式的称谓先后曾叫做黄村寺、顺天保明寺、显应寺

黄村寺原本就是黄村的一个小寺庙,称谓很“平民化”。明英宗复位后,“敕赐顺天保明寺”。敕赐就是皇帝亲赐,如果不是吕尼搭救过明英宗,他为何要敕赐一个不知名的小寺庙呢?

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说一点不靠谱。吕尼比明英宗大30多岁,不可能认一个老太太做妹妹,假设真的有“御妹”,史书不可能不记载。

一个“疯婆子”,有可能在行军途中拦住御驾吗?她劝阻的理由一点不新鲜,朝中大臣们比她想得要周全多了。

我认为,“敕赐顺天保明寺”就是明英宗复位后的一个政治把戏。

从法理上讲,“夺门之变”是一次以下犯上的非法夺位,尽管朱祁镇虽然曾经当过皇帝。对明英宗来说还有一点很不利,“土木堡事变”他差点把大明搞亡国了,而拯救大明危局的恰恰是被他夺了位的弟弟朱祁钰。

这两个事件成了压在朱祁镇头上的镇妖石,夺回龙椅的他必须为自己正名。

于谦成了他给自己正名的牺牲品,但这还不够,让神来给自己代言,几乎是所有皇权贯耍的伎俩,我认为吕尼和“顺天保明寺”就承担了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叫“天顺”,跟“顺天保明”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俺小朱同学复位就是顺应天命,不是夺位啊。如果不信,你们再问问吕神仙,她为啥三番五次搭救我?人家代天行道,就是来护佑我这个真龙天子的!

可是,“顺天保明寺”又凭什么五百年香火不断,大明朝还将它当作“皇家御寺”呢?这就要归功于吕尼和第二代住持金西白的高超营销手段了。

第一招:正血统

作为宣传工具,“保明寺”应该在完成使命后逐渐被淡忘,但吕、金二位住持深谙营销之道,每当新皇登基她们第一时间找上门。干什么呢?趁灶火没有降温,请新皇下旨再次确认保明寺的身份。

古人讲究“父没三年不改其道”,意思是爹死了,儿子在三年丧期内不能变更既定的方针政策,这是孝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皇只能同意,为了宣示祥和的气氛,他也乐于这么做。

时间一长,这就成了惯例,保明寺也就逐渐具备“皇家血统”。

第二招:抬身价

保明寺自抬身价的手法一点不比现代企业营销手段弱,她们“软硬皆施”,处处彰显皇家气派。

举个例子,寺内平时不对外开放,老百姓想进来烧一炷香,只能等到四时八节。当然,如果你有特权也可以走后门,那就得获得司礼监的批条,只要你能弄到,随时可以进。

司礼监当然愿意这么做,批条成了特权,背后自然有好处跟着。于是司礼监又主动给寺庙派遣太监,协助管理工作。别看太监们在宫内是奴才,到了民间那也是皇家的代表,神秘得很。

第三招:傍大款

仅靠前面两招还不够,“品牌定位”才是生命力,保明寺又使出一招,紧紧绑定后宫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个人——太后,让寺庙打上了“太后及皇家女眷们专有香火院”的标签。

嘉靖皇帝曾经一度想废除保明寺的血统,因为他信道教,不喜佛。可不等他下旨,金西白就从公众的内线得到了消息。

很快宫中的两个老太太,孝宗皇后张氏和嘉靖生母蒋氏,联手给嘉靖带了一道紧箍咒:保明寺是我们的专用香火院,谁也不能动,我们要为寺庙翻铸铜钟。

嘉靖不敢违逆太后的意思,还被迫跟着给保明寺再做一次背书。

后来,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再次为保明寺铸铜钟,铸成典礼上京城权贵1300人到场解囊,声势相当浩大。金西白也很开眼,她联合其它寺庙,把李太后塑造成了“九莲菩萨”。

至此,保明寺已经从最初的宣传工具,演变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神话,乃至精神象征。

清朝建立后,精通汉学的康熙皇帝很懂得收买人心,他没有粗暴地关停保明寺,而是将它改名为“显应寺”,保留了它在百姓中精神象征,却抹掉了大明的痕迹。

Hash:c3dad3c5564e0eb600ee9439253809de5915a412

声明:此文由 寻根拜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