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后的摄政王:本是平庸之人,奈何被推到了历史的台前

大清国276年,仅有两位摄政王,多尔衮这个摄政王,靠得是拳头得来的,实力派;载沣这个摄政王却是赶鸭子上架当上的,空有其名。

熟悉载沣的人都知道,载沣这个人,和他的老爸老醇亲王一样,是个宅心仁厚的人,性格温和,办事犹豫,并不具备大将之风,也没有统帅全国的能力。但是家世却极其显赫。

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老醇亲王奕寰,而且还是铁帽子王;哥哥是光绪皇帝;自己的儿子溥仪,是大清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一家三代人,出了2个皇帝。

有背景,没能力,但这样一个人,恰恰是慈禧需要的人。

1908年11月13日,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已经开始昏迷,慈禧已经迫不及待的要选立新君了。

她看中的是载沣的儿子溥仪,也是荣禄的外孙子。虽然袁世凯等人极力反对立一个3岁的小孩为新皇帝,但是,慈禧出于对荣禄的感激,还是决定要立溥仪为新帝,并且让载沣来当摄政王。

这个时候的慈禧,还并不知道自己将在2天后死去,她选择载沣来当摄政王,并不是因为载沣有多大的能力,也不是因为载沣是溥仪的爸爸,而是因为载沣是最好的傀儡对象,无论是小皇帝,还是摄政王,都将会在慈禧的控制之下,慈禧要开启她的四度垂帘听政。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天后,慈禧随光绪而去,临终前慈禧留下一句话:“从今往后大清国完全由摄政王管理,但是,遇到重大问题,还需要请示太后”。

就是这样一句话,把年仅25岁的醇亲王载沣,给推到了大清国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25岁啊,在今天,也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纪,就成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虽然载沣在一年前进入了军机处,开始学习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毕竟还是太嫩。

就这样,载沣摇摇晃晃的开起了大清国这艘“破船”,他成了这艘摇摇欲坠的大船的船长。但是,他也不知道要把这艘破船开往何方。

慈禧死了,小皇帝才3岁,大清国的事就是他说了算了,巨大的权力汹涌澎湃的扑向载沣而来。他毕竟才25岁,他天真的以为:“大清国的命运交到我的手上了,我要一展身手了。”

从1908年11月15日到1911年12月6日,这是载沣当权的3年,在这3年里,载沣做了3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灭袁世凯,抓军权

载沣早就看袁世凯不顺眼了。

在瀛台的日子里,光绪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纸上画个小乌龟,然后写上袁世凯的名字,贴在门上,用小弓箭射他,射完还不过瘾,还要把照片抓过来撕碎。

慈禧在的时候,袁世凯是慈禧的红人,是慈禧改革的大旗,无论慈禧多么的不喜欢袁世凯,慈禧都不会让袁世凯倒下。现在慈禧死了,载沣以为他可以要袁世凯死了。其实载沣不明白,袁世凯死了,朝廷的天平就倒了,朝廷的天平倒了,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袁世凯就是慈禧手中玩平衡的筹码,可惜载沣太年轻,看不透。

果然,载沣这么干了,他一开始本来是要直接下诏要了袁世凯的命的,谁知道段祺瑞直接带兵在南苑搞起了演习,是不是的放几炮。朝廷里,庆亲王奕诓和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也不断的游说载沣,不能要了袁世凯的命。

在多重压力之下,载沣改变了主意,以“足疾”为由开了袁世凯的缺,袁世凯带着家眷跑到了安阳隐居。

1909年7月,载沣自任为全国海陆军大元帅,把军咨处单独从陆军部独立出来,任命自己的弟弟载询为军咨大臣,成为实际上的陆军统帅;任命自己的弟弟载涛为海军大臣;成立禁卫军,用来保卫皇帝和皇族,任命满人荫昌为陆军大臣和禁卫军统领。

玩的跟小孩过家家一样,名头怪响,实际上北洋新军,载沣哪一个也指挥不动。

第二件大事,成立皇族内阁。

慈禧死了,但是新政的口号已经喊了出去,而且喊了很多年。预备立宪的日期也是一改再改,原来说是9年,后来改成5年,君主立宪,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910年,载沣命令各省成立咨政局,北京也成立了资政院,大量的立宪派人士比如张骞、汤化龙等人担任了资政局的议长。

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1911年5月,载沣成立了第一届的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诓,另外有8名成员都是皇族。这下全国都沸腾了:“载沣,你这个黄毛小儿,你当我们傻吗?”

第三件大事,铁路国有化。

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叫盛宣怀,清末首富,大清国邮传部尚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才是大清王朝的掘墓人,正是因为盛宣怀提出的铁路国有化,才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廷才把湖北的新军调到四川去镇压,湖北的新军才趁虚搞了一把武昌起义,由此点燃了大清灭亡的引信。

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是由地方的乡绅出资修建的,经过多年的努力,眼看着就要见到收益了,这个时候清廷突然宣布把铁路收归国有。收归就收归吧,补偿还不到位,民间出资人不但拿不回成本,甚至还要倒贴百万巨资,这搁谁也不会干啊。

引信,终于拉响了,清廷的末日也要来了。

经过3年的折腾,载沣也明白了,自己不是玩政治的料,还是回去当个自由自在的王爷更潇洒。

于是,载沣重新启用了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责任内阁,并在1911年12月6日,正式向隆裕太后提出辞去摄政王之职。

也许这才是载沣内心里真正的想法,当摄政王的3年,他是强撑着想当一个强人,挽救大清国,然而,他终究不是一个强人。

正如载沣弟弟载涛对他的评价一样:载沣是我的胞兄,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是无用的别名。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绝难胜任。

从此以后,载沣是真正的完全隐退了,溥仪退位,他没有出面;袁世凯称帝,他没有出面;张勋复辟,他没有出面;肃亲王等人组织宗社党,积极复辟,他不参加。因为他只想当一个有钱有闲的王爷,可以谈钱,但绝不谈政治。

载沣之所以能够做到完全的隐退,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载沣的性格使然。

载沣完全继承了老醇亲王的性格,对权力有天然的拒绝感。也许是老醇亲王经历了太多的宫廷斗争,一直不愿意参与到权力中枢去。他临终前曾经给子孙们留下一句话: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第二,载沣看清了历史的趋势。

后来的载沣明白,这个国家在改变,这个时代在改变,虽然不是经自己的手在改变,但它始终在变,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停下来。

第三,载沣希望大家能彻底的把他忘记。

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与他手下的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台,载沣目睹着一切,知道自己曾经是清朝摄政王的身份始终是一个隐患,没准那一天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他掐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反正,每年有5万两银子的俸禄,自己还有大量的私产,古董,宝贝,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1928年之后,载沣搬到了天津的租界去住。在那里,他的府邸对外称“王公馆”,三个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本来载沣是想继续聘请私塾先生在家里教孩子们的,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流行去学校上学,载沣架不住大家的劝,就同意让三个女儿去外面的学校上学。

但是必须要改名字,三个女儿都改姓了“金”。每天用黄包车接送女儿上下学,不让女儿们和同学多接触,也不让女儿们透漏自己的身世。

过了一段时间,载沣觉得大家可能认不出自己了,就想去学校看看女儿,结果刚走到大门口,传达室大爷立马站起来恭敬的喊了一声“醇亲王,您好”,载沣吓了一跳,刚准备走,校长来了,大声的喊“摄政王,您好,欢迎光临我们学校,真实蓬荜生辉啊”,这个时候涌来的人越来越多,校长甚至站到凳子上高呼:“大家给摄政王让条路,让我们欢迎摄政王光临指导本校”。

在接待室里,载沣坐立不安,给学校捐了款,然后才赶紧从学校出来,从此以后再也不随便出门了。

正是因为载沣这种主动归隐,不参与任何复辟活动,不过问任何政治的行为,让他能够在动荡的政权更替中安稳的生活下来。

Hash:d61d78a84c99836616f32bda418d462cd76c5cc7

声明:此文由 晚清历史美好回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