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顺义文化 | 带您走走无梁阁,所谓“300年也未必读懂一个无梁阁”,何解?

300年也未必读懂一个无梁阁

胡广星

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有一座山叫椒园山,山中有一处古建筑,叫无梁阁。我国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而这座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没有一根木质横梁支撑,结构独特,外观雄伟、巍峨壮观,所以被称作“无梁阁”。2001年被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无梁阁原名玉皇阁,是椒园庙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民国年间到建国初期,椒园庙香火旺盛,在京东这片地域内名气很大,特别是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很多人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无梁阁外观

目前,椒园庙建筑群早已毁坏,保留比较完整的只有无梁阁和圣母殿的建筑主体,无梁阁内还有大量壁画。庙后山上有一连山碑,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目前大家对无梁阁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村民的故事传说上,由于留下的研究资料较少,对无梁阁的研究困难较大,无梁阁也留下了很多谜团等待我们揭开。

目前,从已经查到的文史资料看,对无梁阁建于什么时期众说不一, 1993年,中共顺义县委史志办公室编印过《顺义古今》一书,记载无梁阁系元末明初的古建筑。2002年顺义区档案馆和顺义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出版了《顺义文物古迹概览》一书,此书仍沿用这一说法,无梁阁约建于元末明初。而《北京文物百科全书》却认为无梁阁建于明代,清代重修。200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是国家层面的史书,该书认为:无梁阁为清代。“无梁阁(大孙各庄镇顾庄子村东·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有清康熙朝摩崖刻石(连山碑)一方。”

无梁阁一层壁画

2009年新版的《顺义县志》记载无梁阁:据专家考证,约为明末清初之建筑。

笔者通过认真考证,比较认同《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的说法,认为无梁阁建于清初,具体时间应为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年)至五十年(辛卯年)(公元1711年)之间,主要证据《三河县志》上的记载。

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椒园山属于三河县所辖。目前能够查到的《三河县志》有康熙十二年版、乾隆二十五年版及民国二十三年版。虽然过去一些文章也都提过《三河县志》,但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很多研究者其实并没有真正查阅过《三河县志》,因为他们所引用的县志记载文字与《三河县志》原文出入较大,基本没有准确的。

乾隆《三河县志》

康熙十二年版《三河县志》山川项中记载有华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兔耳山,出花斑石,八景“北兔归樵”者。而记载的这座华山,距椒园山只有2公里,当时华山因出花斑石而得名,但椒园山没有提及。寺观项中,详细记载了全县32座寺庙,其中,玉皇庙明确标记在城关,而不是椒园山。如果当时椒园山也有玉皇庙,县志上应该标注为“一在城关,一在椒园山”。因本志在记载“关王庙”时是这样标注的:关王庙,一在东街一在半山关一在南潘台庄一在西夏店。关王庙当时共有四处,西夏店村关王庙应该是很普通的一座,县志上都有记载,如果椒园山有玉皇庙,且是无梁阁,如此有特点的寺庙,县志不可能不记载。如果说无梁阁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的话,那这座庙当时至少主体建筑仍在,历代县志对庙宇的记载都非常清楚,基本没有遗漏,就算是一座旧庙,年久失修,当时县志也不可能遗漏。而康熙县志根本没有记载椒园山,也没有记载椒园庙,更没提到无梁阁,只能说明这座庙当时并没有修建。

乾隆二十五年《三河县志》在寺观项中,对无梁阁就作了明确记载:无梁阁,在焦圆东山之麓,叠石成埢,不施梁木,三殿皆然。此县志在记载其它寺庙时只写庙的名字和村庄名,而无梁阁加注了12字,说明无梁阁在当时三河县的寺庙中比较独特,所以才会有12字的注释。而康熙版的《三河县志》中不但没有重点介绍,而且连“无梁阁”三个字都没提到。这样一个独特的寺庙,在当时寺庙中也应该算得上比较重要的庙宇,县志没有记载,只能说明当时没有这座庙。到了乾隆二十五年版的县志中,却被重点介绍,说明这座庙应该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之间,相隔87年。而连山碑记载康熙辛卯年春夏之交,修建无梁阁,与县志记载比较吻合。

乾隆《三河县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河县志》,记载更加详细:东有焦圆山,山下有无梁阁,建筑奇古,前后殿宇共数十间,树木幽森,别有天地,山上有塔一座,山半有连山碑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年深日久,风雨摧残,碑文因而难辩。民国版《三河县志》相对其它寺庙,用字更多,说明这座庙在修志者心中,显然比其它寺庙要重要,两个时代的县志都对无梁阁格外重视,康熙十二年版《三河县志》修志者对无梁阁难道就不重视吗?这种可能性不大,可以推断,康熙十二年,无梁阁还没有存在。

据《清文献通考》记载: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高达8级,震中在平谷、三河、顺义、通州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两百余州县。地震给京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据《广阳杂记》记载:“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震,京城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杜赫德《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记载,1679年9月2日,在北京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当时许多宫殿、寺院、塔和城墙倾倒,京城的各宫殿、城楼、衙署、庙宇、会馆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中在三河、平谷,京城都有很多宫殿、城楼、庙宇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说地震前无梁阁就有,这场大地震,无梁阁没有倒塌,那么墙壁肯定会有裂缝,主体墙壁不重新修筑的话,裂缝是无法复原的。如果说无梁阁在地震中倒塌,康熙三十二年或者五十年重建,那么重建的石料肯定还是原来的石料,不可能全部更换新石料。无梁阁倒塌,用于筑墙的条石不可能不出现断裂、损坏,但从目前无梁阁的墙壁看,所用条石并没有明显的破损、裂痕,屋脊上的小曽、砖雕等也没有一点损伤,为无梁阁修建于康熙十八年大地震以后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无梁阁始建于清康熙朝,具体时间应该是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年1693年)至五十年(辛卯年),本文更倾向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春夏之交。

作者简介:胡广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长篇小说《冀东风云》、短篇小说《倒春寒》、散文《战地红星》、故事《灶神传奇》等;先后创作评剧《恩怨亲家》、《大汉名臣》、《寸草春晖》、《潮白人家》,戏剧小品《良心果》、《门里门外》、《考官儿》、《老爸快跑》等。

点击上面微信号 关注我哟

免责声明

本微信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其目的是为了将更丰富地介绍所写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如需转载此文章,请备注来源:顺义旅游,违者必究。

Hash:e8dd14d8e1deae8775047398f1680eba646e0406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