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学考古课——记平谷上宅实践参观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作为考古学导论选修课的世界史学生,我们也有幸参加了考古班和文化遗产班同学们的参观教学活动。考古学导论选修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给我以十分新奇而有趣的印象,而这次实践参观也更加深了这种感受,体会了一把“边走边学”的实践课,收获了知识、乐趣、别样思考。

一、边走边学的足迹

这次实践主要参观了北京平谷上宅文化陈列馆上宅文化遗址和平谷区博物馆

一早,伴着清晨微凉的风,一行人驱车由良乡校园出发。上午十点左右到达了第一站——上宅文化陈列馆。陈列馆的王馆长亲自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随后,在各位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实践参观。上宅文化陈列馆展品丰富,主要以上宅文化及周围考古研究成果为主。陈列馆共分两层展厅,第一层为上宅文化专题,介绍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概况、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陈列、北京地区环境考古及发掘现场、领导专家工作视察情况等;二层则为当地民俗文化展览。

在博物馆中我们首先见到了课堂上曾接触过的、较为熟悉的地层学、类型学原理等。随后,又在陈宥成老师的带领讲解下,参观了博物馆中种类丰富而具代表性的各种石器。那些平时看来很普通的、仅仅形状略有差异的石头,经过老师详细地讲解,似乎有了生命,使人能够想象出在石器时代它们,对于早期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从打制、琢制发展到磨制;有大型石器也有细石器、甚至工艺品;有较常见的石斧、石铲、石磨盘,也有捕鱼使用的网坠,功能多样的盘状器。另外,通过介绍和提问互动,我们也了解了如:箭镞如何固定、如何根据磨盘上淀粉粒判断当时作物种类等有趣的问题。

石器参观之后,由王涛老师为我们讲解随后在人类历史中占重要地位的陶器。根据不同的展品,老师首先介绍了陶器的各种纹饰,如“之”字纹、网状压印纹、刻划纹等。讲解的有趣之处在于,根据陶器外表纹饰的不同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的制作方法;甚至从器形、纹饰判断出其大致风格之后,又可以根据出土地点推断当时文化传播的状况。有时通过陶器上的裂痕和小孔,可以联系锔碗的现代工艺推想出当时人简朴的生活状况。火种罐、炊具等也反映了人类祖先生活的缩影。

当然,参观考古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手铲、卷尺、刷子、记录测量工具等都一应俱全地陈列在展示柜里,最激动的不过一睹洛阳铲的真容。

参观了考古工具,我们紧接着实地参观了当年的考古现场——上宅文化遗址。上宅文化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是重要是早期文化遗存。四月初,正春意初盛。乡间,一行人,在一个有些阴沉雨意充满泥土湿润味道的日子,踏上松软的早春翻耕过的土地,亲临遗址,甚至嗅出了时间深处的历史感。在一处看似普通的地层剖面处,老师讲解了地层文化堆积,一位同学还亲手找到了几千年前的一片碎陶片供大家传看……

除了关于上宅文化考古的陈列馆和遗址外。我们还了解了平谷当地的其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上宅考古陈列馆二层的民俗文化展区,展示着普通人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佳翎老师更为我们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平谷区博物馆更是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关馆长,亲自带我们参观了许多展厅,其中世纪阅报馆讲述了我国近三百年来报纸发展的峥嵘岁月,展示了许多平日历史学习中提到的珍贵的文献史料……

二、学而感之思之

这次实践参观愉快而令人收获颇丰,有几点让我感触很深。

首先,就是跨学科交流带来的不同视角和新启示。

作为世界史专业的同学,我认为能够了解考古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是非常有趣的,它给我带来了一种更加深远的历史感。石器和陶器是在整个人类文诞生时的产物,而对于那个时期的记载更多的是通过实物而非文字记载去考证。有更多的未知,更加神秘,因而像是站在了时间尺度上更加宏观的一层,去俯瞰整个人类文明的生长。

不仅是考古课,这次随行的还有文化遗产班的老师和同学。范老师对于民俗文化价值的讲解,让我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多了一点触动。在这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地的技术、文化开始趋同。于是,文化遗产的保留将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曾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全世界共享的多样的文化财富。参观民俗展览时,老师说民俗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遗留的物件在多年后或许会被人们淡忘它本来的功用。听到这里我们是惋惜的,又对自己的不了解有些惭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人们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它们也正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最为鲜活的一部分,“遗产”不应该死亡。

其二,是在参观文化遗址时体会到的,考古老师和同学的职业美感和身份美感。在上宅文化遗址上,在老师讲解过后,同学自己动手找到一片遗址里的陶片。其实,在我看来遗址的外貌十分平常,如果没有老师指导讲解,或许就是一块平常的土坡。当我们拿到那一块儿陶片传看,它也十分平常。但是在老师讲解时,每个人都在认真聆听,最后离开时也遵守“要保护遗址,不能将陶片带走纪念”的要求照做。这些虽是小而又小的细节,却无处不体现着考古眼光的美感。神奇的土层之所以可以区别于平庸的土地,是因为考古学知识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同学们之所以认真对待每一小块陶片,是因为作为学习考古的人,我们将它看作整个珍贵遗迹的一部分。这些细节,大概就是因为对考古的真挚所流露的美感吧!或许在今后对于大型遗址、文化的保护,就始于现在一点一滴的意识和责任。

其三,在实践中学习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从而更好的反刍、加工思考。很久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外出实践学习了,其实在考古学导论选修课上,老师就很多次介绍之前的同学下田野的学习经历。作为世界史的同学,看到这些是十分羡慕的,那些将身心结合的学习研究多美好啊!就像电子书和纸质书,当时翻动纸页的触感,书的厚度和沉甸甸的分量更有助于记忆那几行画下波浪线的文字,在今后需要从记忆中调用的时候,能更加准确。就比如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与其在教室昏沉沉的对着书本,不如实践到遗址看看一阳光下的历史遗迹。外出实践,边走边学是十分难忘的记忆,而实践报告也帮我记录了许多收获,这就是边走边学的上宅遗址实践参观。

Hash:2dbd831dd6321b1612da1049f1898f135afab6ee

声明:此文由 首师大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