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俄国兵营旧址(俄国使馆武官处)

这里,本是天子脚下的治国重地,规划中央院署、坐拥五府六部;这里,也是大运河依托旧京水系,调运漕粮的江米巷……近代史的车轮滚滚驱前,大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东西列强全面的冲击,洞开了千年古国的国门。

这里,是“城下之盟”造就的“城中城”、“国中国”;这里,影响国史兴衰,促成“西风东渐”,是中华民族历经霜雨洗淬、迎来社会开化、实现制度变革、步向自强新生的必经阵痛。

这里,就是令人唏嘘神往的东交民巷。当四季的暖阳抚慰鳞次栉比、千姿百态的多元建筑景观时,一瞬光影交织,氛围静谧凝重;移步换景,一幢幢异域风情历史文化遗产,仿佛在向过往路人,倾力演绎这里的史构钩沉和百年沧桑 ……

俄国兵营旧址

原俄国使馆武官处也称俄国兵营,位于东华门街道东交民巷29、31号。2013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1860年11月,俄国以调停战事争端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结合历史上位于东交民巷西段路北俄罗斯南馆界址,拆旧更新,改设俄国公使馆,并于1861年正式投诸使用。

八国联军入京后,根据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中,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军队,分保使馆。”由此,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东交民巷修复使馆,同时派驻军队维系治安。俄国遂在公使馆西侧划地,添建兵营、设置武官楼。该文物所在,比照日本国际观光局于1920年绘制的《北京地图》,即明确对应着俄国使署和兵营的占地范围与位置关系。这片占地亦广,与英国公使馆几乎平分了江米巷、西河沿、户部街、东长安街四至以内的地界,翻改了清太医院、钦天监、兵部、工部,充为俄方建设用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对应公使馆区域的驻军开始分批撤返。1924年后,旧兵营部分地权交还中国,但大部分占地仍归当时的苏联使馆及武官处延续使用。

这时也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北方支部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就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带动进步学生、工人阶级、社会群众从事爱国救亡革命运动,期间多次遭受反动当局迫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京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反动当局下令缉拿在京共产党人。3月下旬,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共北方区委、原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当时已改称“北京特别市党部”)为应对紧张局势,计划由翠花胡同办公场所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一带寻求庇护,身为国共合作代表的李大钊,携家人同行,秘密转移至旧兵营所在的东交民巷30号院坚持国民运动。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帝国主义公使团达成所谓“完全谅解”,悍然不顾外交惯例、国际公法约束,派遣大批军警强行赴苏联大使馆搜捕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索人未果后,又针对使馆西侧、苏联豁子之内的武官处实施全域摸查,最终导致李大钊不幸被捕。

据1927年4月7日《晨报》登载:“昨日东交民巷内发生极重大事件,为辛丑条约设定保卫界以来,空前未有之事。昨晨十时半东交民巷东西北各路口,停留多数洋车及便服行路者之徘徊观望,过者早知有异。迨十一时有制服警察一大队,约一百五十名,宪兵一队,亦有一百名,均全副武装,自警察厅,分路直趋东交民巷,首先把守各路口,余皆集中包围俄国大使馆旁邻之中东铁路办公处……时在内者突见有许多军警趋入,闻有人向空中放手枪数响,意似报警,令人逃走……当时事出仓猝,欲逃无路,闻有藏身于烟囱者,亦有匿避于厕所者。然无一不被发见,足知搜索何等严厉矣。至被捕者之人数,报告不一,其较可信者,则俄人十四五名,华人四十五六名(中有仆役等)……唯据外人方面消息,则李大钊、路友于二人,似在其内”;“尚搜得各种物件甚多……有共产党党员名册,共产党临时执行委员会名册,共产党北京市党部党员名册,共产党政治委员全名册等。又共产党临时执行委员会方印一颗,及共产党各机关印信数颗”;“一时许,俄国旧兵营(与中东铁路办公处毗连)有人放火,军警急驰往救援,旋消防队亦赶至,至二时始扑灭。又在该处起出重要文件甚多。放火原因,据人云,系为湮没证据之故。”

此后,李大钊被押解至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关押,未经公开审判,即在同月底遭受处刑,牺牲时年仅38岁。这段史实,在李大钊长女李星华1943年撰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当中有所叙及。

新中国建国后,这处旧址曾作为东城区房地部门直管公房,演变为民居大院。2012至2013年,政府部门利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针对旧址内保留的11幢原始建筑,全面推进文物腾退、修缮,之后交付北京市委所属部门办公使用。

原址大部分为独立式建筑,呈现出装饰简化的欧洲近代折衷主义风格。个别建筑平面布局不规则,但大多数为矩形、地上一层,以三角桁架构筑坡屋面,屋顶则覆盖红色瓦楞铁皮。砖墙以灰、红相间的方砖叠砌出简单明快的几何图案,作为立面装饰;立面开辟形态多样的砖券门、窗。个别建筑在门斗上方,比较讲究地做西洋三角山花;有的在屋面边角呈现较为特别的山字型门头装饰,中央微微隆起的部分为凸字,类似钟状拱、由左右两个逆向收分的梯形叠涩,撑托着上方弯曲的小弧拱,并向两侧延展出低矮如女儿墙般的横向构筑,两端以作向上凸出的、仿四坡顶的小砖塔为结束,整体仍以向外凸出、灰红相间的砖块,交叠点缀出不同的几何装饰效果(如小弧拱采用红砖修饰,外轮廓以灰塑抹厚,拱心位置垂直向下,分布一组两个立砌的红砖修饰,以连续的倒T字图案呈现上、下重复堆叠,周围其它砖面以灰砖作为基础衬托,视觉效果对比鲜明、活泼讨巧);有的在山面上端,沿双坡的直线包覆厚重的灰塑线脚,又在略微靠下的墙面,辟出玫瑰花窗形式的砖框,推测其功能可能是一座供内部专用的东正教小教堂

来源:东城区文旅局文物科、东城区文物管理所

Hash:1bf3158f94f7a6bfbdf336b8126e89ec63e163af

声明:此文由 东城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