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宗祠,半部云南近现代史

宗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乡土文明的重要汇集地。由于时代变迁和岁月消磨,很少有保存完整的祠堂。然而就在宾川县,有一组最为完整的宗祠文化遗存“藏在深山人未识”,这就是始建于1929年,以文化名流题刻荟萃为特色的杨氏宗祠。这批名人题刻内涵丰富,可从中解读云南的半部近现代史,堪称文化瑰宝。

杨氏宗祠位于宾川城东北5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的建造者为杨如轩。杨如轩,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四期毕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等。

根据杨如轩撰《杨氏先庙碑》和袁嘉谷撰《百岁亭记》等碑记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杨如轩的母亲寿享百岁,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海内外名流争为诗歌墨宝以纪盛者,凡一百二十余家。1930年,杨如轩回乡建盖杨氏宗祠。整个建筑由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大照壁等部分组成,祠前东西两侧建有百岁坊节孝坊,以及表示饮水思源的“寿泉”。

节孝坊、百岁坊为三间四柱式石构建筑,节孝坊体量相对较小,百岁坊体量相对较大,百岁坊和节孝坊于文革时期被毁,现仅存部分石质构件和残断的名人题刻。由于百岁亭建于宗祠内,仅亭的顶部被人拆毁外,其余构件及名人题刻得以保存至今。

杨氏宗祠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和内地祠堂的格局大体相同,但建筑风格又具有大理白族建筑的特点。照壁长22米,高12米,瓦盖双层出角,正中开“品”字形三个大圆孔,实属罕见。按中国传统建筑规范,照壁不能开洞,只有出过“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捍蔽如盾,防守如城”的将军才可开洞。杨如轩是中将,照壁开洞体现其设计用心之精细。宗祠建筑结构简洁,工艺精湛,布局合理,地坪用当地青石铺筑,排水设施完善,能做到雨停水干。院内移种有铁树、丹桂各一株,树龄已近百年,枝叶茂盛,见证着这座祠堂的历史......

杨氏宗祠除了独具风格的建筑外,最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是保存有近代各界名人的大量题刻,如蔡元培、章太炎等,达50多人,计有匾、联、序、记、跋、诗、碑文80余件,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民族文字为一堂。如此众多的名人题刻荟萃一堂,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杨氏宗祠在1950年前为杨氏家族使用,1953年前为盘谷村乡政府驻地,后被粮管所改造为粮仓,1989年划归平川文化站管理。几十年间,杨氏宗祠受到极大破坏。后来,省、州、县安排资金,组织专人负责,对杨氏宗祠全面修缮,从2008年4月开始实施,分两期进行,2011年4月底竣工。

宾川县平川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主任杨剑年,1995年接手杨氏宗祠管护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杨氏宗祠及故居的修复保护工作。由于百岁坊及节孝亭被毁,参加工作的前五年,杨剑年立志于收集与杨氏宗祠有关的残碑断碣。“收集回来的这些残碑断碣,有的在村民的牛圈里,有的在村民的房地基上......经过重重困难,这些年,我总共收集回了80多块残碑断碣。”杨剑年告诉记者,收集回来的石碑都被他收在杨氏宗祠内。“为了保护这些文化,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变得很有意义。 ”

滑动查看更多

尘埃洗尽,杨氏宗祠恢复如初,并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大理州的一处重要人文景点

记者 赵子忠 通讯员 赵保通 文/图/视频

编辑:苏云慧

审核:杨若兰

终审:赵正琳

Hash:fee912ac9d58c67100c641d03797d90fdf54a343

声明:此文由 大理日报指尖大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