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

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

格日乐图 陈文虎 包青川 张亚强

1

迄今为止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2000余处。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频繁,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比较集中,在各自区域内形成了相应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使得中华文明在这一地区出现繁荣局面。一个是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和大凌河支流地带,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的渊源和发展序列,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性质的文化圈。一个是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山岳地带,该地区由于本身就是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最近几年在阴山北麓及草原地带,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是迄今中国北方及草原地带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在该地区也存在大量与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等诸多文化相同的遗存,随着这一区域的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力度的逐年加大,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逐渐清晰起来。

01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等。

兴隆洼文化,得名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次发掘的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982年在内蒙古敖汉旗东南部调查发现,1983年进行发掘。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最早可以到公元前6200年左右。兴隆洼文化目前可以分为兴隆洼类型、白音长汗类型、查海类型和上宅类型四个类型。兴隆洼文化大体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凌河流域。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台子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等。

赵宝沟文化,得名于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4700年,下限可晚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其分布范围主要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小凌河流域。发掘或调查的同类性质的遗址还有敖汉旗小山遗址、南台地遗址、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林西白音长汗遗址、水泉遗址等。

富河文化,得名于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其年代应该是在兴隆洼文化之后,上限与赵宝沟文化相当或略晚一点,下限至少不晚于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大致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发现的遗址主要有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金龟山遗址、南杨家营子遗址等。

红山文化,得名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广,东起下辽河西岸,向北到霍林河流域,向南到达燕山南麓的蓟运河流域,西边大概以大兴安岭为界。目前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有赤峰市水泉遗址、蜘蛛山遗址、敖汉旗三道湾子遗址、四棱山遗址、兴隆洼遗址、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凌源县三官甸子遗址、牛河梁遗址等。

小河沿文化,得名于1974年发掘的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南台地遗址。其年代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上限不晚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分布范围,除了占据整个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外,向南扩展到河北中部。目前发现和发掘的遗址有赤峰市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墓地、南台地遗址、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克什克腾旗白音长汗遗址等。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这基础上尹达先生首次提出了红山文化,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后从细石器文化中区分出富河文化。1974年经过发掘后首次分辨出小河沿文化。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到九十年代末,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该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而基本确定了该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

1982年文物普查时候首次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1994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将其同类遗存命名为兴隆洼文化。1988年至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认定为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和“南台子类型”。

白音长汗遗址人面蚌饰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首次发掘了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命名为赵宝沟文化。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林西县水泉遗址后,提出赵宝沟文化“水泉类型”。

进入21世纪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西拉木伦河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后,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由于西梁遗址发现的陶器与已发现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有很大差距,因此提出建议命名“西梁文化”。

2006年开始发掘的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是进入新世纪后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重要遗址,是在其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融入了周邻多种考古学文化因素而成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鉴于目前此类遗存发现地点还较少, 对它的分布范围及文化特点的了解还不深入, 故暂称为“南宝力皋吐类型”。

2007年发掘的赤峰市元宝山区哈拉海沟墓地是一处小河沿文化的遗址,从整个墓地的文化因素方面综合来看,哈拉海沟墓地的文化面貌与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很是相似,无论是在墓葬分布排列、墓葬形制、葬式还是随葬品方面均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其时代大致与大南沟墓地时代相当。

2009年开始发掘的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文化属性单一,聚落结构完整的红山文化遗存,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为深入分析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文化成分、居住情况以及生产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该时期与各方文化的交流、人地环境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开始发掘的哈民遗址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近年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遗存,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区域内首次大面积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其对于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年代大体与红山文化相当,其遗存被命名为哈民文化。

哈民遗址F57

02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文化内涵与中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即诸学者所称的各种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大致分为后冈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三大类型。其中仰韶早期以后冈一期为代表,主要遗址有石虎山遗址、红台坡遗址,仰韶中期以半坡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仰韶晚期以庙子沟、海生不浪、阿善类型为代表。龙山早期分为老虎山、阿善三期两个地方类型,龙山中期以永兴店文化为代表,高领袋足鬲是其典型器物。龙山晚期以朱开沟类型为代表。

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始于20年代初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沿岸的科学考察与发掘。40年代,这一地区新石器考古逐渐展开。50年代调查发现了白泥窑子等遗址,并试掘了转龙藏遗址。60年代调查了岔河口、海生不浪等遗址。70年代以来,在调查的基础上发掘了大口、朱开沟、二里半等遗址。1974年发现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进行发掘工作,为探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晚期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因此命名为“朱开沟文化”。进入80年代,田野考古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先后发掘了阿善、老虎山、白泥窑子、寨子塔、西园、庙子沟、大坝沟、园子沟等遗址。1982年开始发掘的老虎山遗址,是早期龙山文化的新类型。它的发掘对研究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后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同类遗存还有白玉山遗址、面坡遗址、板城遗址、园子沟遗址、大庙坡遗址等,其中以老虎山遗址和园子沟遗址为典型代表。90年代又发掘了周家壕、白草塔、南壕、寨子上、小沙湾、永兴店、后城嘴、官地、王墓山、孤子山、阳湾、鲁家坡、红台坡等遗址。

除了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外,在该地区还进行了一些带有学术目的的主动性发掘工作。如199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进一步加深了对海生不浪遗址的理解;201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合作在1992年发掘的基础上对海生不浪遗址进行再一次发掘,加深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文化发展阶段与周边文化关系的认识,丰富了其文化内涵。1995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合作开展了“岱海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考古学研究”,发掘了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为了开展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项目“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的课题研究,2016-201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仰韶文化时期的清水河岔河口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对岔河口遗址环壕的营建、使用及废弃年代有了初步认识;201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南流黄河两岸地区龙山文化专题考古调查为主、临近区域龙山遗址复查为辅的考古调查、测绘、信息化处理和试掘工作。

海生不浪遗址2014年出土小口双耳罐

03

阴山北麓及草原地带

阴山北麓及草原地带近几年在乌兰察布化德县境内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其中发掘了典型的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是迄今中国北方及草原地带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时代为公元前6400年左右。裕民遗址出土房屋为圆形半地穴式,到四麻沟遗址中开始出现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屋。石器多以打制为主,主要器型有磨盘、磨棒、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镞、石刃等,其中锛状器为这一时期具有典型特征的器物。陶器和骨器数量较少,陶器代表性器物为釜、筒形罐、片状器等,纹饰主要为“麻点纹”、“编织网格纹”。

四麻沟遗址

随着“裕民文化”的确立,近些年关于“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发现与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也已逐步建立,为探寻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及其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建立北方草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及时空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石可

审核:张红星、孙金松

原载于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公众号

如有不当请告知将删除本文或修改

Hash:cf040e0f5ac4a6f6ec07ae1ae1557ed98cca1753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