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这座老宅曾风光无限!距今已有300多年

舟山道古

第一百二十一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阿能老师带大家一起

去看看 柴家走马楼

普陀展茅

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

还“隐藏”着一些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柴家村柴家走马楼便是其中典范

走马楼,俗指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着马也可以在迴廊里畅通无阻,这是我国南方民居建筑的一种特有的形式组合,其特点是数十间或上百间房屋连在一起,封闭性强,安全性能好。

柴家走马楼全为木质结构,其建筑风貌古朴典雅,极富汉文化家族集居的形式和风格,是舟山古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徽式”老宅,又称“24间走马楼”,1999年8月,柴家走马楼被普陀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柴家走马楼的建筑形式和风貌

柴家走马楼青砖黛瓦,高墙深院,古朴庄重,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有两层木结构楼房60余间, 是舟山现存古民居中历史较长,规模浩大且雕工精致的清代民居建筑典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图为柴家走马楼台门

该宅座西朝东,意为“紫气东来”,东汉哲学家王充就有“商家门不宜向南,征家门不宜向北”之说,说明建造者有经商的经历。纵轴线上依次有遮风楼、穿堂楼、台门和祖堂楼,左右为厢房楼,组成一个较大的四合院,并以台门为横轴线,用隔火墙把四合院分成前后两院。

三山式台门高大飞檐,正中有“柴”字砖顶饰。前楼和主楼屋脊中央分别有“八卦”和“人物”砖雕的“坐脊花”,也就是舟山人土话叫“屋将军”。

▲图为房脊正中的“人物”屋将军

遮楼与穿堂间为天井,南楼设正门,外为通道,呈直角形,两边用石块砌成围墙。四合院内道地(天井)地面用四角平整、规整的花岗石板错缝铺设。楼下的天井是家人聚会的地方,逢年过节请戏班演戏,在走廊上就可以看戏。

整座住宅均为楼房,有房屋60余间,穿斗式,用桁,重檐硬山顶,所有廊柱上设三踩斗拱承挑尖梁和廊坊

老宅24间房堂室相通,廊庑环合,楼与楼间的转角联结处设四部楼梯,使楼与楼相通,房外的走廊均用重檐遮挡并连通,形成一个“回”字,整幢建筑浑然一体,在楼群中行走时,不会让人淋上雨。屋面均为小青瓦,重檐硬山顶。挑尖梁、门窗、雀替等一些构件饰有花草龙纹,雕刻精美细致,古朴大方

舟山的古民居大屋最明显的特点是“细砖赤瓦马头墙,游廊挂落花格窗”,雕花格窗是江南古民居建筑中一个形态优美的符号。木槅门扇扇花格镂空,有纵横格、屈曲格,中间有“小桥、流水、人家”等山水自然风光雕饰。

院内游廊挂落花格之窗,花格有纵横格、屈曲格和欹斜格的,好生气派。4扇蝙蝠饰花格砖“福”牖,镶嵌在前楼与遮楼间小花园两侧的女墙上,古时墙之窗曰牖,“女墙”则是睥睨“从里向外窥人也”,古民居中“女墙”、“照壁”上嵌花格窗,主要是使内外得以相视。

▲图为走马楼蝙蝠饰花格砖“福”牖

二、柴家走马楼的建造年代估测

柴姓是源于中原的古老姓氏之一,源自姜姓高氏分支,传至今已2500余年。据柴氏宗谱和有关资料记载,柴家始祖柴应华,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宁波鄞县柴家村迁移至展茅双岭岗山脚下,迁移而来的柴应华看中了展茅双岭岗山脚下的这块风水宝地,开始靠种田打工,艰辛垦覆,繁衍生息。

据有关资料记载,走马楼系柴家第三代人柴茂宰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开始动工兴建。朝东方向一进先建,过几年又造了一进,才形成类似北京四合院的结构。

另据《展茅镇志》和《柴氏家谱》记载,走马楼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又据柴家后代说,这座老宅的前后二进房子是在不同的太公手上造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和从家谱“红线”下吊估测,清康熙三十九年和乾隆二十五年都是庚辰年,《柴氏家谱》记载的“庚辰年”,应该是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这次建屋应是扩建,与前一次建屋先后时间相差正好一甲子,按30年一代人估算,也就是从第三代到第五代,与传说中的时间相符。乾隆二十五年的这次扩建,应该说规模大大超过前一次。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扩建一次,才形成现在大院楼占地总面积9.15亩(6103平方米)的规模。

柴家没有富裕的家境渊源,近代也未曾出过高官巨贾之类的先人,关于柴家为何发迹,如今无人能说得清,坊间更是说法不一。至于那次造搂巨款来自何方,就不知道来龙去脉了。

与史实说法相印证的只有一个柴家发迹的传说:“传到柴家第五代时,有日照和日焕两兄弟,兄弟俩渡海到桃花朱家尖等地替人做帮工。乾隆二十五年的一天,日照到‘下山’(渔村里)帮工垦荒时,挖到了一个坛子,打开一看,里面是金灿灿的金子。日照瞒着兄弟,把坛子里的金子分装到两个小坛里,再用买来的咸下饭“乌贼膘肠”覆盖在上面,神不知鬼不觉地挑回家。几年后,日照的儿子、国子监生思韶已到成婚年龄,日照寻思着要造房迎亲。一些族人提议思韶是柴家从清代的最高学府走出来的第一个国子监生,再说思韶要迎娶的妻子出身于富裕之家,造房子自然要造得气派一些,才能门当户对。于是,日照造搂安堂,大启栋宇,拓业宏图,原本想造平房的打算也就变成了造靠东的那6幢12间楼屋。而后随着子孙的繁衍,20年后(1780),思韶再在旁边又造起了6幢12间楼屋,加上外围的遮风楼,共60多间。”

三、昔日的走马楼曾风光无限

传说柴家走马楼祖堂建成时,恰逢柴茂宰五十大寿,为使柴家子孙不忘祖恩,祖宗恩德永泽子孙,柴茂宰请来书画名家、号淡如、景阳氏的秀山北浦厉家人厉姓水先生题写祖堂“茂林堂”匾额,“柴”从“茂林”,“茂林”则能成荫,福荫子孙。

右匾上方有“庚辰年辛月之吉”匾头,左下方“厉姓水书”落款,两颗方章“淡如、厉姓水书”。但据《柴氏家谱》记载,7间祖堂(楼)是乾隆年间(1736~1795)落成的。

但笔者认为这个“庚辰年”,应该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辛月”是指四月。一是柴茂宰在康熙年间建房和祖堂,可以题有堂匾,但不可能去请相隔好几代的晚清书法家厉姓水题匾,因为厉姓水在当时根本未出世;二是120年过后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柴茂宰早已过世;三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也不可能是厉姓水题匾,因为厉姓水还未出世,他是厉家五大房中的厉得龙之子,是厉志(1783~1843)的侄辈,从小跟厉志习有泼墨成画之技,中年后书法大进,喜好游览山水,泼墨题词。所以,厉姓水是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四月为柴家重新题“茂林堂”匾额的。

▲图为祖堂“茂林堂”匾额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大院中曾出过一名浙江分试第十八名的武举人柴懋三亚魁,35岁的柴懋三去省城杭州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最终中举,上面赐的一对木质铜锤,也算是光耀门第之大喜事。族人将“亚魁”匾额高悬大门上,以示光宗耀祖,举人老爷至今还留下来一个100多公斤重练武的“武石”(武状元的练武石有重220斤、280斤、320斤、360斤的说法)。“走马楼”里还办起了私塾,供柴家及邻居子弟读书,最旺时走马楼內有40多户人家150多人,这是柴家大院最鼎盛风光的时期。

笔者曾在定海中大街“博古雅园”看到一块正反二面刻有“知音阁”和道光年匾“翠竹楼”的,中间有四根插档的柳桉木双面牌匾,这是2011年3月在柴家遮风楼后的一菜地里发现的。“知音阁”牌匾要远远早于道光元年。据笔者推算,“知音阁”牌匾应该是国子监生思韶所用,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后的事。当时,柴思韶又造起了6幢12间楼屋和外围的遮风楼,题隶书三字“知音阁”,与一些文人雅士“高山流水遇知音”,常聚在一起品茗谈志,尽显文人之儒风。“翠竹楼”右边刻有“道光年□月题匾”,左边为“叶明昌书”,下有一方明昌书画印章。道光元年(1821),不可能是武举人柴懋三所为,因为柴懋三当时只有16岁,他中举也是20多年后的事了,笔者认为还是年迈的柴思韶所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时思韶年届耄耋,“知音”大多生老病死,故人尽散,每天唯有自己一人默默守候着花园中的“万杆翠竹”。因而有可能取“高山流水遇知音,万杆翠竹谁与共”之意,改“知音阁”为“翠竹楼”。

在2005年1月,一场大火将“走马楼”东边出租的7间遮风楼房子烧毁贻尽。笔者回访,只见“高山流水知音阁,双岭岗前翠竹楼”的遮风楼遗址上墙垣倾圮,梁柱炭焦,满目萧索,只有女墙上搁着的枋梁龙首未过火,还有墙脚旮旯开着好几朵无名的野草花。

▲图为烧毁贻尽菂遮风楼

如今,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的柴家走马楼走马楼行朽的木窗,皲裂的房梁,还有斑驳的院墙,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走马楼里只剩下了几户人家,显出一片萧条之景。但其宏伟的身姿、廊楼相连的格局和那些精美的雕刻艺术,依然保持了很好的原貌,至今仍具科学和艺术的价值,比起现今一些拙劣的仿古建筑,柴家走马楼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走马楼里的奇闻轶事

编辑:徐梦洁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aeb1b995b881596ebbe5257b070cfe776eb82f3e

声明:此文由 舟山广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