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天桥解救了“资中的西藏”!

发轮镇处在内江资阳眉山三市交界地带,是资中县西北部的一个小镇,由于地理位置离资中城区约62km,且交通不便,被当地人称作“资中的西藏”。

然而,上世纪70年代,

一项较大的工程在此竣工,

引起了较大反响,

各地的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该工程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发轮天桥”。

▲发轮天桥正面

发轮天桥原名“发轮渡槽”,位于资中县发轮镇莲花寺村一组,处于莲花寺村和天池村的交界处。由于其雄伟壮观,当地人便称它为“发轮天桥”,是发轮镇的标志性建筑

近日,资妹儿从资中城区乘车出发,约2小时后到达发轮车站。沿着车站外的斜坡一直往上走500米左右,就到达了天桥下方。

桥墩高高矗立在河面上,支撑起长长的桥梁,与四处低矮的房屋相比,显得巍峨壮观。

▲成芝树老人

发轮天桥修建时,

78岁的成芝树还不到30岁。

“在天桥修建之前,沿山都堆满了建桥用的石料,开始建桥后,每个生产队都选出数名石匠,来打磨石料……虽然苦,但所有人都热情高涨。”成芝树望着不远处的天桥,回忆道。

据了解,计划修建天桥时,工地没有电源,但数十米高的桥只靠人抬建材根本不行。于是,在天桥正式修建之前,人们置架大型发电机作电源,供运输建材的跨河钢缆使用。

然而,

搭建钢缆在当时仍是一件极大的难事。

听当地的长者们说,那时工人们先在桥两头山上用几根大原木搭建两座着力塔,再用上百个劳力强的人,将一条细长钢缆拖跨过河,逐渐架在两山木塔顶上。随后,再逐渐将提升着力的粗钢缆,用电动滑轮一条条架上两山之间。

待十余条粗细不等的跨河钢缆架好校正好后,方可进入正式修桥提升材料工序了。

两山间若干条的跨河钢缆,不光运输了建桥所需的石料,还将桥上那四个大拱所需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提升到了高处。成芝树表示,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修建发轮天桥时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

▲刘银章老人

刘银章已有87岁的高龄了,

谈起发轮天桥修建时的情形,

他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为了修这座天桥,我们费尽了心血。四处考察、学习,最终才敲定了方案。”刘银章告诉江小弟,为了解决当地及周边部分乡镇的农业用水问题,他和几名干部到了都江堰、资阳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决定修建一条渡槽,将资阳黄板水库的水引用过来。

▲河流中的小鸭子

刘银章说,1972年渡槽竣工后,解决了途经地的农业用水问题,田土灌溉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虽然现在这些地方的农田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浇灌办法,但渡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这座巍峨的大桥不仅是发轮一景

更是发轮人民勤劳勇敢

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

(本文转载自微资中)

Hash:6e1d5c27d96bf2b2a3265e6d856290c8618d7cfa

声明:此文由 资中微生活第1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