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建筑|国际礼拜,协和万邦——上海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

“衡复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原创专栏,请随“衡小复”一同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房子与其背后丰厚的故事。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谈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走近衡复、爱上衡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我们以衡复风貌区内31条风貌道路为锚底,深入阅读每个附丽于风貌道路上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故事,讲述绿荫遮蔽下的物载变迁与人文情怀。

衡山路上的仿哥特式教堂

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 位于原贝当路、巨福路(今衡山路、乌鲁木齐路 )路口。 原名协和礼拜堂Community Church,取义于《尚书》“协和万邦”,寓意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这是一座哥特复兴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 建于1925年,布雷克设计, 江裕记营造厂承建, 占地7300㎡,建筑面积为1372㎡。西侧三层副楼建于1936年。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葱郁的梧桐树下,透过欧式风格的铁栅栏向里眺望,国际礼拜堂典雅的清水红砖建筑显示出它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祥和。

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L形,由礼拜堂与 左面一幢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成L形连成一 体。外观为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似于英国悬锤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顶铺石板瓦。

入口花窗、祭坛台口、后墙采光窗以及侧廊柱间均采用尖券开口,侧窗均为弧券双叶窗,石砌窗框和窗棂,细部十分精致。外墙以清水红砖砌筑,外墙面布满常春藤,表现出19世纪欧美乡村教堂静谧的气氛。

教堂内部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 堂高16米,侧廊两层,可容纳700人。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窗户 镶嵌冰梅纹玻璃。坐位为单人靠椅,椅背后有安放圣经的小匣子, 堂内设备齐全,装有暖气设备。教堂两侧设尖拱长廊,大堂的左侧有大片空地,现在是一片草坪,环境十分幽雅。

教堂左翼为三层楼房,也装有暖气设备,窗樘采用平拱,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二楼为幼儿室,三楼有小礼拜堂,为少儿或少数人集会之用。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

国际礼拜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

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 最初参加礼拜的都是外侨,首任牧师是美国匹兹堡卫理公会费礼门。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洲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的设计图纸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部分外侨被日军关进集中营,此时始有中国牧师布道,并且陆续有中国基督教徒参加礼拜。

国际礼拜堂素以应严的崇拜仪式和优美的圣乐为传统。半个多世纪来,每逢基督教节日,国际礼拜堂都要举行隆重的音乐崇拜。一些著名的钢琴家和合唱指挥家都参加过国际礼拜堂的圣乐活动。

自1980年代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除了每年接待千余名港澳台与国外来宾外,还接待过许多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宗教领袖,他们中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夫妇、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尔大主教乔治·凯瑞、香港基督教圣公会主教白约翰夫妇等。

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每星期日在国际礼拜堂开设专供在沪外国人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用英语讲道,深受外籍人士的欢迎。

沈以藩 主教与丁光训主教

国际礼拜堂先后走出过两位中国基督教主教,一位是才华横溢的沈以藩主教,另一位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训主教。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文字来源:《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回眸—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图片来源:徐汇区文旅局、湖南街道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Hash:c55e1b939e6bc4936f15e97dc930c76c8eace1c2

声明:此文由 魅力衡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