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山陕甘会馆 昔日富商巨贾今何在?

八朝古都开封,历朝历代留下了很多故事,而这些故事,都被镌刻在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之中, 流传千年。

游玩开封,可能大部分人都首先选择开封府天波杨府、菊园等闻名中外的景区,而陕甘会馆,有点像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在闹市偏安一隅。也许是那天下着下雨,显得格外安静,没有文献记载里的喧嚣,只有在那精细的雕刻中,看得出往日的辉煌。而这座陕甘会馆最早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西和陕西的商人共同集资修建的,后来随着光绪年间甘肃商人的加入,于是改名为陕甘会馆。会馆的主要收入是靠商户的捐摊,其次就是靠房屋和土地的租赁收入了。当时的陕甘会馆共计有房屋300多间,土地200多亩,如今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关帝庙的部分,还不到当时的五分之一。

一进来就能看到一幅巨大的照壁,,高8.6米,长16.5米,素雅大方,雄伟壮观。照壁又称照墙、影墙,俗称“影壁墙”,它主要是作为建筑物前的屏障,挡住外人的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的情况一览无余,同时又作为人们进入院落前停歇和整理衣冠的地方。对于当年迷信的富商们而言,照壁还具有两个功能,防止金钱外漏和挡住小鬼进屋,因为传说小鬼只会直着走,用照壁的形式一下就进不来了。

穿过甬道进入大院,便是钟鼓二楼。陕甘会馆的是开封经过战乱水祸后唯一保存下来清代钟鼓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古人是没有钟表之类的计时工具的,所以人们就以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的方式提醒人们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想来古人的生活还真的是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再往前,就是一座牌楼,和一般的牌坊不一样,这牌楼是立体的,四面皆有不一样的观赏性。而且这座牌楼屹立二百多年,有一些超前的建筑概念在里面,牌楼两侧用的是六个柱子,构成两个三角形来驰骋,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如果仔细看,发现楼顶的瓦片颜色参差不一,其实是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而在修补的时候就根据不同时期补上了不一样的瓦片,所以如今看来就是这样的斑驳。

过去的牌坊有两种,一种是女子的贞洁牌坊,一种是男子的忠义牌坊。这个牌楼正面写着“大义参天”、背面写着“流芳千古”,显然是对关羽品质的高度赞扬,那它是属于男子忠义牌坊,看着也显得更为霸气。

这座牌楼有多处的石刻木刻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而我只依稀记得石鼓上的两面石雕:一幅,叫做“丹凤朝阳”,另一幅叫做“苍龙出海”。

在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商人是属于下九流的,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那所以呢,商人们就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这种社会地位,所以就把这种心愿制作成了石雕。后来的游客游览到此,也相信摸一摸石鼓,能带来好运气,于是石鼓上的雕刻也变得更加光亮。

再走近就是关帝庙的主殿了,主殿要看的就是木雕。屋檐下。工匠们在1.7米的距离内一共雕刻有七层木雕,没有其他材料的。那这七层木雕呢,一层比一层精巧,一层比一层华丽,蝙蝠祥云、龙、祥禽瑞兽如海马、天禄、麒麟凤凰等等,都是传统美好寓意的象征。故宫那样的皇帝居住的场所木雕点彩用得的都是和玺彩绘,而会馆的木雕采用的是旋子彩绘中的金线大点金。

关羽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由神而终成帝君。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作为华北特务总司令部,当年的关羽塑像早已不知流失到何方。如今的关羽塑像,是由河南大学的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一起雕塑完成的,是关羽夜读春秋图。

拜过关公,也可以在这里请一块祈福牌,挂起来,祈求心想事成。

从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之间不难看出昔日里,富商巨贾们在这里斥资无数,打造出如此一座艺术建筑,想必是门庭若市。而如今安静得能听到笼中小鸟的细声啼叫,倒有点门可罗雀的意味。

陕甘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开封的西、陕西、甘肃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第一家”的中王徐达府的遗址上聚资修建,成为旅汴同乡聚会的场所。

Hash:3e94764e68b2485580bfcdd5f44a46405a9fe072

声明:此文由 善良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