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滕州再现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人们读到这绝妙的文字的时侯,不禁会想起王勃笔下的南昌滕王阁唐朝永徽四年(653年),时任洪州(今南昌)都督的李元婴,在赣江之滨建起了气势壮观、雕梁画栋的高阁,因李元婴曾封为滕王,食禄于山东滕县,于是以其封号命阁名,故称“滕王阁”,滕王阁的起源在滕国。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前来南昌,登临高阁。今逢盛世,政通人和,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更有无数的游人向往滕王阁。滕王阁的发源地在滕国,我们要借因王勃神笔而斐声海内外南昌滕王阁的盛名,打造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滕州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中“滕王”指的是李元婴,而滕国的滕王阁中的“滕王”是滕文公。据《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十三年)六月丙申封皇弟元婴为滕王。”明朝清朝的《滕县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639),帝子李元婴封滕王,食禄山东滕县。

“食禄”是什么意思呢?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为虚封,唯加实封者,才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载:“滕王元婴,高祖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十五年赐实封八百户,授金州刺史。”。一个“实”字,说明了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元婴才得到实际的封赐,十三年封滕王为虚封。据史料记载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儿子,生于公元630年,此时还是个十岁的玩童,绝不会建阁。又据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封爵谱载:“封建之制三代以前尚矣,自秦取天下而郡县之而后之封爵,籍以酬功褒德者各异制,故汉犹得食其邑人,而唐宋特寄空名于郡国耳,其人与地邈乎不相涉矣!”李元婴的“滕王”徒有虚名,李元婴在滕地建滕王阁便成为神话了。

战国时期的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行“仁政”、施“善教”,区区五十里的滕小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孟子誉为“善国”,写下了姬姓滕国七百多年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滕文公为世世代代的滕州人怀念颂扬。“善国”成为滕州人的“桃花园”。人们为纪念善君、明主,在滕国故城建楼立阁,尊贤君文公为“滕王”,楼阁俗称“滕王阁”。明朝的湛若水在《弔文公祠并序》中说:“当战国之末,裔风靡而波荡,千乗而君,万乗而王。仁义为迂,功利为长,天德亡而王道丧矣!有滕国文公者,以蕞尔之壤,挺然之身,独当仁而不让。闻性善之指,庶几乎天德可宏,学校井田之制,庶几乎王道可兴。一时闻风者莫不悦服,而愿为之氓,庶几乎王业可成。”一片对滕文公的赞美和惋惜之情,溢满在字里行间。又写到:“真千古旷世之豪杰,万古王者之师承也已。余入斯境,履地怀贤,战国之君,惟公一人!”。湛若水(1466-1560),明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与王阳明齐名的人物。滕文公是“万古王者之师承也”,是为王者的楷模、榜样,更是当之无愧的“滕王”。

在文公台遗址上,原有一古建筑,也就是现今文公楼的位置上,有一座双层的房子,下面一层里就塑有滕文公的坐像,当地老百姓建筑为“滕王后楼”。像的正上方有“为王者师”的巨匾,此文出自《孟子》一书中对滕文公的赞誉之词,滕城村及附近的如今七十以上的老人大都记得。现今一直保存在滕国故城的,一块是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和另一块清道光五年的修建滕城真武庙的功德碑都有“滕王阁”记载。

前清时期刻制并依然保存在文公台的砖刻楹联更是说明世子“滕文公”就是“滕王”。其横联是“文公古台”,对联是“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此联的意思是说,滕文公台这历史古迹,紧靠荆河,古往今来多少人面对高高的文公古台,怀念世子滕文公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文王十四子叔绣的封地,不要将眼前的楼阁与“滕王”文公时期的楼阁相混淆。因为当时的楼阁是“真武庙”的建筑,“误’就“误”在这里。按对联的对仗,上联中的“世子”对应下联中的“滕王”。解读此对联,要根据写联时的情况来分析理解,绝不能断章取义,凭空臆造。翻开新旧唐书,对李元婴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是毫不饰讳地揭露了他的颓废。滕州的人们绝不会为这样的花花太岁建阁;为滕国的善君明主滕文公建“滕王阁’是合情合理的。

但李元婴不失为幸运的,因他贞观年间为“滕王”才有“滕王”的美称,他在南昌建造的“滕王阁”的永伫世间,让他的名字摆脱了正史的评价,在时间里找到了定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犹如元代学者虞集在《重建滕王阁记》里所说:“且一阁之遗,见崇于今昔者如此,彼滕王何其幸欤!”。清朝诗人尙鎔说得好:“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滕王阁,是为纪念滕国善君滕文公所建的“滕王阁”,但由于没有像王勃那样的大手笔的妙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悲可叹!古之“善国”与今之“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让有着真正意义的,传承古滕丰厚文化积淀,承载“善国”精神的滕州的“滕王阁”,早日耸立在滕国故城的荆水之滨吧!

《滕国故城》简介

滕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是滕州的发祥地,是滕文化的根,是滕州人寻根怀贤之方!

滕之为滕肇自黄帝,因该地泉水众多而腾涌而得“滕”之名。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封其十四弟错叔绣于滕,爵为侯,传三十一世,享国运七百余年。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礼聘孟子,行仁政,施善教,滕国被孟子誉为“善国”而千古传颂。文公古台是滕国故城的标志性建筑,相传为滕文公效其先祖周文王“与民同乐”之建筑,亦名灵台,是“古滕八景”之一。台前两棵古槐被称为“活着的历史”,东西对峙,古韵盎然。东边的那棵象龙,西边的那棵似凤,恰似“龙凤呈祥”,彰显“国泰民安’!

文公台上文公楼,飞檐翔丹,雄伟壮观。善国碑林,藏古凝粹,含英咀华。功德石前,颂廉斥贪,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滕国故城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200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廉政教育基地,现为国家AA级景区。

题滕城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荆流,

风舞龙腾歌未休;

昔日滕王今何在?

荆水无意伴客游。

注:滕王阁源于滕国,因唐朝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封滕王,后来被贬为洪都都督(今南昌),李皇弟又在那里建阁,亦名滕王阁,由于大诗人王勃作大文《滕王阁序》,滕王阁名扬千古。

作者简介:

何锡涛,字静波,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画院院委、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网络电视台签约艺术家,山东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枣庄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会员,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会长。

Hash:82125f7f5b31679e9e6a9a8f8f98668147c7a1d6

声明:此文由 孔孟之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