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骄傲!119件博兴佛造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_

小到一只手掌,甚至一根手指,但依然线条流畅、纹样清晰、面目生动,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出土佛造像,今天(10月28日)起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北齐螺髻梵王立像。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4个月。该展览系统展示了山东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其中,该地区出土的金铜佛造像属小型佛像,多为平民或比丘出资制作,主要用于在家供养或随身供养,独具艺术风格。

展览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北魏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观世音像,此像是目前山东境内发现的纪年最早的佛造像之一。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博兴地区目前已发现有龙华寺、般若寺、兴国寺高昌寺等古寺遗址30多处,证实了北朝、隋代这一区域寺院文化兴盛和民间造像活动的频繁。其中,龙华寺遗址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朝至隋代最大的寺院遗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龙华寺遗址附近不断出土佛造像,尤以1983年出土的金铜佛造像最具影响力。当年出土了94件金铜佛造像,其中45件带有铭文,35件具有确切纪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金铜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区域佛造像中实属罕见,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观众在看北齐卢舍那佛立像。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中展出的东魏“疃子造像”,出土于博兴县疃子村,该像为一佛二胁侍背屏式造像,雕刻精美、细腻,线条流畅。东魏佛立像采集于隋代高昌寺遗址,是北朝小型金铜佛像的代表作。北齐时期的螺髻梵王立像出土于龙华寺遗址,薄衣贴体的特色是北朝时期中印佛造像艺术合璧的产物。

从这些展品可以看出,博兴金铜佛造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一铺三尊的组合形式、阔舟形背光、覆莲座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面貌。造像小巧但内容齐全,装饰繁简适宜,体现出高超的造像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一尊老子像是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纪年铜造老子像之一,表明当时已出现了佛道融合发展局面。此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政府共同主办。

来源: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

责编:孙国娟 审核:王迪

Hash:9eeb5e332ffaa4a78f1b746be71df495ac4caf92

声明:此文由 博兴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