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很熟悉的外滩陈毅像,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上海人很熟悉的外滩陈毅像,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晨报记者 严峻嵘

外滩陈毅广场是上海经典红色地标之一,坐落于此的陈毅像已经守候这座城市足足28个年头了。陈毅是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今天是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近日,记者采访了外滩陈毅像创作者、中国第一座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创作者、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先生,听他讲述雕塑背后的那些故事。

章永浩虽然今年已经89岁了,但是精神矍铄,手持iPad与记者侃侃而谈,对于几十年前的很多细节,仍然记忆清晰。

1950年初,章永浩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学习,没想到在风景优美的西湖边上,他居然与陈毅邂逅了。“当时美院的地点就在如今西湖孤山景区这里,环境非常好,所以当年蔡元培先生把西湖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前身)放在杭州西湖边上。当时我们下课后,经常在孤山那里,三五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有一天,老远有七八个解放军走过来,其中一个人嗓门很大,说‘听说这里有个天下第一泉,我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子’,我定睛一看,竟然是陈老总来了。那天陈老总身穿黄绿色军装,身材清瘦。”

1990年前后,当时不少老干部(主要是参与过解放上海战役的老战士)和市民群众呼吁在上海建一座陈毅像。经讨论后,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陈毅像筹建委员会”,当时由副市长倪天增同志牵头,经过市长会议讨论决定陈毅像选址在南京路外滩,因为外滩是当时上海最中心的区域,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陈毅像作品采取定向征稿。当时向上大美院雕塑系、上海油画雕塑院和市园林局下属园林雕塑创作室3家单位征集作品,每家单位选送2件参选作品。然后,筹委会从选送的6件作品中选择了2件送市长会议讨论审定,再经过一轮修改,最终选定了章永浩创作的陈毅像方案。那么,陈毅像当时经过哪些调整呢?

首先是陈毅身穿的服装从军装变成了中山装。章永浩说:“我最初也设想过采用那时我远远看到陈老总时的形象——瘦瘦的、穿着军装,但这用雕塑语言不易表达。我也设想过陈毅市长戴军帽的样子,也做了稿子,但也感觉不合适。后来大家经过反复讨论,觉得用中山装比较合适。”

其次是作品的高度。现在大家看到的陈毅像作品总高度(包括底座)为9米(塑像主高5.5米,底座3.5米),但当时计划的雕塑作品总高为8米(塑像主高5米,底座3米)。章永浩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外滩开始了新一轮改造,从百年大计考虑,外滩防汛墙高度增至3米。所以考虑到这一点,陈毅像的塑像主体部分和底座的高度各增加了0.5米。

再者是作品的朝向问题。按最初计划,陈毅像坐北朝南,直接面向南京路,但这样一来,雕像每天上午都将处于背光状态。所以最后调整了朝向,将雕塑位置微微北移、侧面稍望向浦东,而不是完全面向南京路。

章永浩说:“角度调整之后,陈毅像从正对南京路转为侧向,这样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太阳下山,塑像始终在阳光下,基本没有背光了。外滩是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浦东已经开始开发开放,当时东方明珠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陈毅像望向浦东,一个崭新的浦东即将展现在陈毅市长的视野之中。”

为了再现广大市民心目中陈毅同志高大而亲切的形象,章永浩先后画了10多幅草图,做了4座泥塑小稿,经反复推敲,最后选用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既显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

陈毅像落成以后,章永浩也会不定期的去看一看,包括看看作品周围的环境。章永浩对此解释说:“国外非常注重城市雕塑的维护工作,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面孔,需要以最好的形象示人。”

自1993年起,陈毅像会不定期进行日常清洗和补色维护,但因为时间长了,经历日晒雨淋,铜铸塑像表面部分褪色而显得斑驳。2011年4月开始,在陈毅诞辰110周年之际,陈毅像进行了一次大修工程,当时年近八十的章永浩也受邀参与修缮,对雕塑的表面进行打磨、喷砂修整,对雕塑内部重新加固、焊接。外滩重新改造之后,在陈毅像边还增加了一块花岗岩材质的碑,上面镌刻了陈毅同志的生平和缘何要立项于此,并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

章永浩说:“我会始终关注这些雕塑作品,因为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的象征。”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严峻嵘

Hash:c45e513ce93daf6a0988730d5ce39ea0aed2dade

声明:此文由 新闻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