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同江的街津口村,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莫日根”是谁?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东北其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要介绍的是街津口赫哲特色民族村,街津口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同江县境内,距离同江市区东北45公里处。

这里是一个特别适合自驾的景点,从哈尔滨出发,第一站可以到佳木斯稍作停留,然后直奔街津口。我第一次去街津口是在8月末,秋色渐浓,公路两侧都是金黄色的万亩良田,非常壮观。出人意料的是,一路高速鲜见其他车辆,这也是黑龙江经济欠发达的一个表现吧,但绝对适合自驾游

20世纪60年代,一首描写赫哲族人美好生活的《乌苏里船歌》唱遍了中国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在黑龙南岸的街津山脚下,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村庄。这个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村落,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100多座赫哲族特色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500多位赫哲族人生活在这个仿佛是童话世界的村庄里。

在赫哲人看来,英雄是遭遇野兽毫不畏惧的猎手,是在风浪中勇往直前的渔民,是出征战场凯旋而归的人。传说中的“满都莫日根”,就曾经骑着宝马出征战场奋勇杀敌,拯救了整个民族。这种英雄的经历和精神,激励着赫哲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出生入死,顽强抵抗。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了赫哲人生活的大片土地。英勇的赫哲族人就在“莫日根”精神的激励下,奋起反抗。专家介绍说,这个资料是当时我们一个赫哲族老人上世纪80年代,走访了当年参加过抗战的一些老人,他们口述,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这个讲的是在七星岗战斗中,这支赫哲族军队英勇奋战,打死打伤日本鬼子数百人。其中讲的尤山、尤江两兄弟就打死打伤日本鬼近百人。他们是猎人,当时在部队里面担任老百姓说的“炮手”,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手、神枪手。

“上山两条板穿山越岭,下江三条板漂洋过海”,赫哲族人在家乡的山水间来去自如。抗日战争期间,赫哲族人顽强抵抗,沉重地打击了进犯的日寇。女人和孩子们驾着小船,给抗联运送弹药,翻山越岭,传递情报,十分勇敢。为了把赫哲人赶尽杀绝,日军强行把他们集中起来,分成几个部落,赶到离江边100多公里的沼泽地生活,企图用这种方法让赫哲人无法生存。

这位尤大爷曾亲身经历过那段艰难的日子,6岁那年,他就和父母一起被赶到了沼泽地里。在三部落住地窨子,十家八家、五七六家住地窨子,那时日本人也不给饭吃,最后还得自己想招儿,晚上从三部落跑出来,回到江边找亲属朋友要点粮食,要点喂猪的苞米糠,勉强果腹。

由于那时缺医少药,尤大爷家就有五位亲属相继过世了。但是,赫哲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存活下来。抗战胜利后,赫哲族人口从1700人下降到不足300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赫哲人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赫哲族,他们的故事也被变成了“伊玛堪”,成为了民族的“莫日根”,名声响彻三江山林。

在中国人看来,在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不怕牺牲,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战争结束后,赫哲人回到了祖先世代生存的江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纷纷住进了新建的赫哲族特色民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国家有着非常优惠的民族政策,在赫哲婚姻当中,如果双方的都是赫哲族,或者有一方是赫哲族的话,也鼓励他们多生育,给赫哲族的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以至于文化传承,带来了非常好的条件。

有了政策的支持,再加上街津口村稳定的生活保障,为赫哲族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古老的传统得以恢复,按照赫哲族人的习惯,熬过艰难岁月的妇女和儿童得到了最大的关怀和照顾。尤为重要的是,赫哲族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延续民族的血脉。如今,赫哲族的人口剧增。

Hash:399a05c20546d012d0dd1ba96aa94c71860a30cd

声明:此文由 阿酷本地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